我今天交流的題目是荔灣3-1中心平臺建造技術的案例分析。我想通過這個分享,介紹一下我們做這個項目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一些經驗。
主要有兩部分的內容,一個是平臺的簡要,一個底下導管的部分。
為什么選這個項目呢,因為這是中海油的第一個深水項目,荔灣3-1中心平臺這個地方就是在一個陡坡的地方,實際上和今天的大會議題不太一樣的地方,它是屬于淺水的地方,但離深水區非常近,只有70公里,我們通過這個方案來降低我們的成本。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這個中心平臺和我們將來做的番禺341,所有深水平臺的登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介紹的主要初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碰到了很多很多的問題,主要甲板分了四層,上面還有生活樓等等,有很多的結構,其中有些是S型鋼的,還有一些是管的,從照片上體現不出來我們這個有多大。實際上我們這個尺寸是107×77×88米,大概是這么一個立體的結構物。
這是我們在現場建造的一些情況,這是在滑道上建造的,這是我們的箱型結構。在這里面,我們通過模塊的建造,有一些體會吧。我們是采用了一個高位建造的方式,底下的DSF不是采用頂起來的模塊,因為高位是9米左右,頂上的經濟性不太好。第二個我們是一體化建造,再有一個我們有一個MRU的設備,是整體安裝的,提升高度37米,滑移35米。另外超大型火炬臂是492噸,長度106米。另外我們把3200千噸的組塊裝船,都創造了一些我們的記錄。
在這里邊,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做這個大型項目的時候,也借鑒了原來一些好的經驗,包括各個環節的運行包括各方面的控制。我們也采用了3D模型的設計,來減少我們的差錯率。這是一個對比的情況,上面是傳統的,底下是整體的管線進行吊裝的情況。這邊是完成的分段進行總裝的情況,這邊是在進行總裝。
這是原來的一個對比,對油漆破壞的一個情況,這兩個做一個對比,這樣做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減少返修率。這是安裝保溫或者是電纜橋架的基本情況。
我們在這上面,還是要有操作人員生活的地方,有一個生活樓,這個生活樓的總量是1498噸,我們采取了分塊進行總裝,進行了高空作業,這是我們實際作業的一些情況。
想重點介紹一下MRU的模塊,尺寸是21×21×23米,重量為870噸,組塊頂層甲板離地高度37.74米。這是我們采用了從碼頭卸船采用小船到指定位置。這是為了提升,安裝了一套塔架和提升裝置和滑道。首先把模塊提升到37.7米,采用4米每小時的提升速度,然后再滑移到指定的位置。這是在做的過程中,做了一些臨時的滑道,這是我們設計的模擬圖。滑移的速度達到了6到8米每小時,是比較慢的,滑移距離大約35米。這是到位的情況,如何把這個滑道拆除進行作業。
再一個,這個平臺上有一個火炬臂,它的管徑最大是914米×32噸,我們為了完成它的安裝,采用了四臺吊機聯合工作的方式。最終我們完成了一個整體的預裝。這是我們整體吊裝的情況。在預制的過程中,采用了一些先進的尺寸控制手段,比如說數字的測量,包括一些控制,包括焊接方面順序的注意、控制等等。
這是超大型火炬臂結構的分析,保證它的安全可靠性。這是吊裝作業的實際展示。右下角是實際連接結構的情況,采用四臺750噸吊聯合作業的方式完成了作業。
再一個方面,對重量進行了稱重,并且下放了150毫米,在浮托的過程中,有一個要求,有一個DSU,它的橡膠不能超過90天。為了完成這個稱重的作業,我們研究了4萬噸的承重設備。這是我們研究的承重系統,包括千斤頂和傳感器,控制盤,這是我們裝的集裝箱。這個也是我們國內一些企業幫助我們一起來做的。
在稱重的過程中,我們設計了一套系統,每個地方頂支撐的結構,做了一些工裝的設計,也便于底下行架進行連接。在做這個項目的同時,新做了一條滑道,承載力最大達到了900噸每秒的限荷載,長度是120米,這是一些基本情況。這是DSU,可能國內一些企業不太了解,這是我們在海上下放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裝置,這是進口的,這是我們實際在做的過程中控制的情況。這是我們的行架往里回托的情況。在做的過程中,我們要反復的拆卸一些裝置,使得下放510毫米,實現荷載的轉移。
這就完工的一個狀態,在裝船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一些測力技術,來控制對滑道的影響或者是對船不安全的因素,這是對船承載力監測的一套東西。為了減少摩擦力,底下鋪了特氟隆的一塊板,一共是八個拉力千斤頂準備這個作業。這是上船的一些基本的步驟,這些不做詳細的介紹了。為了做好浮托的工作,我們海工對海洋石油29進行了改造,原來是矩形的,現在改成梯形的,它的能力大概是3萬多噸。
第三部分是導管架的部分,由管型結構做成的。因為大家現在都關注深水,實際上這個導管架是比較有爭議的,近幾年在國際上來說,超過500米才算真正的深水。我也想說的是海洋工程裝備里面,導管最多的平臺之一。這個結構物呢,俗稱導管架,長度大概是201.5米,大頭的高度是97米,寬度100米,在做的過程中,最大的管徑達到了4.8米,厚度是100毫米,所以將近4萬噸的鋼材。其中含有16根鋼樁,每一根都在750噸左右。這是我們加工過程的情況,其中有切割,冷卷成型,管端采用的是數控切管機來切的。這是在青島基地的滑道做的,它的能力是4萬噸左右。因為這個結構為了優化,是分塊搭積木的方式做的。在做的過程中,我們租了1600噸的吊車來同時作業,這是我們對吊裝分析的展示。這是我們吊裝作業的情況,從昨天專家介紹,白的是犧牲陽極。這是像搭積木一樣做起來的。這是在水面潮沙段黃的部分涂裝好的,進行總裝,這是一段段逐步疊起來的。最終在底部呢,200米主要是靠裙裝來固定這個平臺,所以裙裝套筒是很重要的安裝工藝,包括了精度控制,所以在這里面做一下展示。
另外在導管架上有一些東西,是國內廠家提供的,對立管通經的實驗,這必須要做到的,有測量的,有清理的,來進行一些作業。再一個我們做了一些臨時的裝置。在做的過程中,也出了一些反面的問題,舉一個例子,對我們其他的企業有個借鑒,在做局部加熱的過程中,出現了過熱的情況,比如說超過50毫米厚的管子情況,這是我們加熱設備的局部情況,這是和第三方產生了一些巨大的分歧。在做的過程中,我們對過熱的地方進行了改換。另外一些地方到了上面以后,進行了挖孔的處理,大概處理了225噸左右。這些挖孔的處理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持,第一個要重新進行疲勞的分析,這是我們挖孔的一些實際情況,這些是作業進行過熱開焊的情況。這是節點的一些更換。這個導管架的裝船也是采用229下水,在做的過程中,采用的鋼腳線也是8個頂,416個鋼絞線,300到400個人同時工作,才完成了這項工作,所以從裝船到固定用了6天的時間。
這是我們上船以后臨時固定的一些工作。荔灣就這鋼樁來說,150米長,但根柱750噸,總共16根,總量1.2萬噸。
我今天舉這么一個案例,有幾件事情需要說明的,一個是上部結構和到目前為止3.2萬也好,昨天有些專家也提到了,只有俄羅斯的兩個平臺超過了我們這個項目,就是說我們這個平臺的重量可能是處于世界第三的水平,但我們的水深200米,薩哈林是40米,但薩哈林是巨冷的,跟我們環境不同。第二點荔灣導管架,盡管在深水發展上,很多人越來越把它忘掉了,但我們荔灣從重量來說是位于世界第五。第三點,通過這個案例,想說明中海油在做深水也好,在做跨接的產品也好,做了一些工作,荔灣中心處理平臺這一項,鋼材全部是國內采購的,大概超過7萬噸,包括船的改造,而不包括海底管道的工作。我想說海洋工程是風險巨大的一個項目,希望各個企業一定要慎重。包括到今年上半年為止,中海油在四大油田上鋪的海底管道,基本上都漏了,我想舉個例子,很值得國內企業販私的。為什么城北油田82年做的海底管道現在運營良好,現在近五年用的國產管道都漏了,為什么?第二個,我們也想用國內的一些產品,因為國產化以后,我正好是隨從361的項目經理99年開始的,用的是D級、E級板,都是進口的,但S65海底管道用得非常少,因為國內的軋鋼水平公差比較大。舉個例子,我們的南江號鋪管的話,一天不到200萬人民幣,再加上輔助船可能將近300萬,因為我們公差大,做完了再切開,省的小利不足以支撐我船的費用,所以海底管道國產化率很低的,我們并不是不想用很多的東西,因為我們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比較高的標準,很多企業沒有從體系,從各方面能夠達到我們的要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企業能夠為我們服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