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工程的中國思考
當前,世界海洋油氣工程企業形成三大陣營。其中中國、巴西、俄羅斯等海洋工程產業新興國家的企業作為后起之秀正在迎頭趕上。不過,中國海洋油氣工程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今后應該借助世界海洋工程的第三次轉移之契機向設計、深水安裝等高端環節轉移。
中國:海工第三梯隊
在全球海洋油氣工程產業鏈中,歐美企業遙遙領先,韓國與新加坡企業緊跟其后,中國、俄羅斯等海洋工程產業的新興國家成為后起之秀,三大陣營已然鼎足而立。
遼闊的墨西哥灣井架林立,巨大的
采油船轟鳴作響,伴隨著海浪輕輕搖晃。汩汩流油從大海深處沿著管道奔涌而出,不斷為世界輸送著能源血液。
走進海洋,這里正在成為世界能源的下一站。據悉,全球海洋油氣儲量為1000億~2500億噸油當量,占探明總儲量的34%。目前全球海上油氣產量占總量的近4成,預計到2015年,全球
海洋石油所占比例達到45%。除了油氣資源之外,海上風能、
潮汐能等海洋
新能源以及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也開始在世界各地悄然興起,人類正迎來海洋資源的大開發時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走向海洋、走進深海的過程中,海洋油氣工程產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海洋工程產業可以從多個角度分類,本文主要從產品和產業鏈兩個方面來介紹海洋工程產業。從產品方面來說,按照產品的功能,海洋工程產業所涉及的產品可以分為兩大類:海洋工程裝備和其他海上設施,其中海洋工程裝備又可分為
勘探開發裝備、生產裝備和工程施工裝備三大類;其他海上設施是指不可歸類為裝備的其他海上結構物。
從產業鏈方面來說,海洋工程產業可以分成設計、建造、安裝和維護四個主要業務領域。其中設計包括工程設計、海工裝備設計和其他海上設施設計,工程設計是指對海洋資源開發項目的整體或專項工程進行規劃和設計;建造包括海工裝備和其他海上設施的建造;安裝是指利用工程船舶和其他工具對某些海工裝備和其他海上設施進行海上固定和裝配的過程;維護是指對海工產品進行檢測、保養、維修、拆除和改造,包括碼頭維護和海上維護兩種方式,勘探開發和工程施工裝備一般采取碼頭維護,生產裝備和其他海上設施一般采取海上維護。
當前世界海洋油氣工程企業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大陣營。第一陣營為歐美企業,第二陣營為韓國和新加坡企業,第三陣營為中國、巴西、俄羅斯、東南亞及中東等海洋工程產業新興國家的企業。
歐美企業:先行者
歐美企業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技術的引領者。20世紀90年代以前,歐美企業是海洋工程各類產品和各業務領域的市場領導者。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世界制造業向亞洲國家轉移,歐美企業逐漸退出了海洋工程建造和維護業務的中低端產品領域,但是目前仍然在設計、安裝和高端產品的建造及維護業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就海洋工程設計業務領域來說,歐美企業在各類深水產品的設計方面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并壟斷了工程設計以及生產裝備、工程施工裝備和其他海上設施的深水產品設計。
在海洋工程建造業務領域,目前歐美企業面向市場供應的產品主要包括生產裝備深水產品、勘探開發裝備的核心零部件、工程施工裝備深水產品及其核心零部件和其他海上設施深水產品等高端產品,并且壟斷了生產裝備和其他海上設施的深水產品建造。
就海洋工程安裝業務來說,歐美企業幾乎是全球每一個海洋資源開發企業(主要是石油公司)的戰略伙伴,其強大的安裝船隊和工程技術能力讓其他企業望塵莫及。同時,它們還壟斷了所有深水產品的安裝業務。
在海洋工程維護業務領域,除新加坡和韓國企業在碼頭維護方面具有與其相抗衡的競爭力以外,歐美企業在海上維護業務領域也處于絕對主導地位。
韓新企業穩居中端
韓國是傳統的造船強國。依托在船舶建造方面的實力,韓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涉足海洋工程產業,90年代開始加大對海洋工程市場的培育,大舉進軍海洋工程產業鏈的建造和維護環節,并涉足安裝等環節。
韓國企業目前在海洋工程產業的高端建造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鉆井船、
FPSO等高端海工裝備的總裝建造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幾乎壟斷了浮式鉆井生產儲卸油裝置(FDPSO)、浮式儲油再氣化裝置(FSRU)、液化天然氣浮式儲卸油裝置(
LNG-FPSO)等新式高端海工裝備產品的建造。
韓國企業在海洋工程維護業務領域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對鉆井裝備和施工裝備的升級改造方面。2011年,韓國在海洋工程建造和維護業務領域的新訂單高達350多億美元。
在取得鉆井船等高端海工裝備建造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韓國企業在海工裝備設計業務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發展。三星重工、現代重工、大宇造船、STX造船等企業,已經具備了大多數所建造的海工產品的概念設計和詳細設計能力。
韓國企業在海洋工程產業鏈的安裝業務領域也有很大發展,現代重工、三星重工等韓國主要海工企業都擁有較強的工程作業船隊和海上安裝技術能力,在固定式生產平臺、淺水海底管線、FPSO等產品的安裝方面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當前,韓國政府正在努力促進韓國企業在全球海洋工程市場地位的進一步提升。2011年,韓國把開發高附加值的LNG-FPSO技術作為一項“國策課題”。該課題包括兩個子課題,預算規模為260億韓元(約合2300萬美元),將在5年內實施。其中LNG-FPSO工程應用技術,開發課題預算為90億韓元,其主持機構為韓國國有天然氣企業KOGAS,主要研究內容是優化工程的技術開發、安全設計和工程技術的開發等;另一項是LNG-FPSO裝置設計及建設技術,開發課題預算為170億韓元,其主持機構為現代重工,主要研究內容是裝置上部結構(Topside)設計技術、裝置建造技術、裝置-CCS連接技術的開發等。韓國政府推出此項目的目的是確保其在LNG裝置領域的競爭力處于全球前五位。
新加坡是傳統的修船大國,自20世紀60年代轉型進入海洋工程領域,開始一直專注于
鉆井平臺建造,上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最大的鉆井平臺生產國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加坡海洋工程企業開始自主研發,進一步向高附加值建造領域發展,逐步實現產業升級。當前,新加坡在全球海洋工程產業鏈的建造和維護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設計和安裝領域取得較大發展。新加坡企業在FPSO改造、半潛式平臺建造和升級、自升式鉆井平臺建造和維修等領域處于全球市場領導者地位,在工程施工裝備建造和升級方面也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上世紀80年代,以遠東萊文斯船廠和美國鉆井平臺設計商Friede & Goldman公司合作研發自升式鉆井平臺Monarch為標志,新加坡海洋工程產業鏈從制造領域向設計研發領域延伸。2000年吉寶遠東萊文斯公司(后更名為吉寶岸外海事公司)推出了自主設計的首座MOD-V B Class鉆井平臺。2003年裕廊船廠成功的運用其自主研發的Load-out & Mating-in-Dock技術建造了第五代動力定位超深水半潛式平臺。2004年勝科海事的子公司PPL船廠啟動了Baker Marine Pacific Class 37自升式鉆井平臺的自主設計。當前,新加坡企業已經具備自升式平臺、半潛式平臺、工程施工裝備等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
不可忽視的后起之秀
中國、巴西、俄羅斯等國以及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是海洋工程產業發展的后起之秀。它們當前雖然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主要活躍在海洋工程產業鏈的制造環節,但在世界海洋工程產業中的市場地位日益上升,已成為當今世界海洋工程產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進入新世紀以來,依托本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巨大需求,巴西、俄羅斯、中東國家等資源大國開始培育本國的海洋工程產業,東南亞國家則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抓住歐美企業在亞太和中東市場建立“中轉站”的契機進入海洋工程產業。這些國家的發展策略不盡相同,巴西和東南亞國家推行“Local Content”(當地工作量)政策,大力扶持本國的海洋工程企業。俄羅斯以本國能源公司的系列訂單為“誘餌”,邀請日本、韓國等海工企業在俄羅斯建立合資公司,推動本國傳統造船業向海洋工程產業轉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些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海洋工程產業內新的競爭者。
當前,巴西、俄羅斯在工程施工裝備和FPSO建造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中東的阿聯酋等國家在自升式鉆井平臺和固定式生產平臺建造領域頗具競爭實力。東南亞國家在淺水工程施工裝備、生產裝備的建造領域和淺水安裝和維護業務領域有一定實力。
我國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進軍海洋油氣工程產業,并參與到海洋工程產業鏈的制造和安裝兩個業務環節。隨著世界海洋石油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全球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迅猛發展。當前,我國企業在世界海工裝備制造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克拉克松的統計,2010年我國共交付各類海洋鉆井平臺16座,新承接自升式鉆井平臺5座,海洋平臺模塊10座,擁有全球海工裝備建造15%的市場份額。
截至2010年底,我國半潛式鉆井平臺手持訂單量已超過韓國,僅位居新加坡之后,全球排名第二,而自升式平臺手持訂單則超過新加坡和阿聯酋,在全球排名第一。同時,我國在工程施工裝備的建造方面也在全球市場占有重要地位,近幾年承接的工程施工裝備建造訂單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