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的孔隙壓力是開采原油的驅動力。油藏初始孔隙壓力的大小通常與上覆地層厚度相關,這是一種壓實作用的彈性力,在上覆地層壓力的作用下,巖石的孔隙體積受到壓縮,孔隙內的流體(油、氣、水)也受到壓縮。
一個封閉性的油藏可以比喻為一個充滿了氣的皮球,如果在這個皮球上刺上一個小孔,皮球內受壓縮的氣體就會噴出來。同樣的道理,在油藏上鉆一口井,油藏的巖石和流體的彈性壓力隨之被釋放,流體就會噴出地面。油藏的壓力逐漸被消耗,油井的產量逐步降低,由噴油到抽油,一直到枯竭,這就是衰竭式開采的全過程。這種開發方式的采收率很低。如果油藏不是一個封閉體,而是與很開闊的水體相連,油田開采過程中所消耗的壓力不斷得到地層水壓力的補充,油藏的壓力保存比較高,油井的產油能力就會比較強,油井見水以后,油井產量開始遞減直到水淹為止,這就是天然水驅開采的全過程。這種開發方式的采收率比較高,采收率的高低與水驅能力密切相關。人們在長期從事油田開發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機理,隨后就提出了人工注水補充油田能量的開采理論,前一種衰竭式的開采方式稱為一次采油,后一種人工注水補充油田能量的開采方式稱為二次采油。
在油田開發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善于利用天然能量,又能讓油藏保持比較高的地層壓力,那么,油井就能保持比較旺盛的生產能力,油田就有可能獲得比較高的采收率。(摘自石油工業出版社《走進石油》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