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持油氣產量長期增長的勢頭,石油公司需要挖掘地質狀況復雜、開發技術要求高的油氣資源的潛力。為實現這一目標,道達爾將其專業技術及研發項目與現場應用緊密結合起來。
開發利用邊際油氣資源
面對當今油氣資源有限、石油公司間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道達爾憑借其在重要領域所擁有的先進技術,實現了增產目標。道達爾集團的專業技術是極為重要的資產,不僅可以用來提高自有油氣田的產量、開發自有油氣發現,而且能為資源國提供其開發油氣田所需要的技術。技術先進,既意味著對尖端技術的掌握,也包含其在工業項目中的實際應用水平。為此,道達爾將其一流的研發技術和現場運用緊密結合,以保證二者之間能有效轉換、實現相互促進。道達爾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它集中了來自勘探生產各個領域的專業技術力量,組成了一支核心團隊,為所有下屬公司提供服務。
增加現有油氣田的儲量
已發現或正在開采的油氣資源是無價之寶,道達爾集團將依賴其專有技術和創新能力,去加以有效開發。大部分已探明和正在開采的油氣資源屬于“常規”資源(即陸上或淺海油氣資源)。一直以來,滿足世界油氣市場需求靠的就是這些油氣資源。由于產量下滑或正處于下降邊緣,許多油氣田已進入開采 “成熟”期。目前,全球70%以上的油氣產于開采時間已超過20年的油氣田。多數人都認可這樣一種估算,即這些油氣田的增儲潛力驚人,其規模與有待發現的儲量規模相當。
據估計,目前原油的平均
采收率(即可采儲量與資源之比)約為37%,天然氣為60%。如將平均采收率提高10%,全球的有效儲量就可增加約8,000億桶。因此,提高現有油氣田的采收率一直是道達爾的戰略目標之一。北海的阿爾溫(Alwyn)油田、阿布扎比的Abu AI Bukhoosh油田,以及道達爾在喀麥隆和加蓬作業的許多油氣田,就是道達爾集團成功增儲、延長油氣田壽命的最佳實例。在推廣這一做法的過程中,道達爾引入了“資源評價計劃”,系統地確定增儲措施及相關技術,并在集團所有的油氣田付諸實施。2005年,道達爾在剛果的Yanga油田開展了先導性試驗。在安哥拉的Dalia油田,道達爾通過大規模應用水加聚合物添加劑的驅油技術,有望使該油氣田的采收率提高6個百分點。在開發
油氣藏的過程中,統籌采用先進技術以增加可采資源量,是道達爾作為一個能源公司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的最突出的貢獻,這也是道達爾的首要選擇。
Dalia油田
安哥拉Dalia油田是全球最大的深海開發項目之一,其中開展了一系列技術創新。為該項目建造的浮式采油平臺FPSO(集海上采油、儲存及轉運于一身),長300米、寬60米,位于距海岸線135千米的海上。采出的原油將在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后用轉運浮船運往其他地萬。
要實現資源到儲量’的轉化,需匯聚各專業學科及現有的所有技術,從地質學家到采油工程師等,還需要研發隊伍的密切配合。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對油氣田從儲層到地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及對全局的總體’}生把握,就顯得極為重要。為了提高產量、延長開采壽命,需要嘗試進行一切技術創新。
一切著眼于油氣藏
實現增儲的第一步是掌握油氣藏的分布和連通狀況,確定其剩余儲量,無論是部分排液也好還是未排液也好。這涉及到所有的地質科學領域:先進的地震技術、井下傳感器監測技術、儲層模擬技術(巖性、連續性、斷層等的模擬)、流動模擬和生產數據的統計處理等等。通過采用先進的地震采集和處理方法(如多方位采集、疊前深度偏移等),再結合準確的地質解釋技術,即可獲得更為清晰的地層圖像。這些圖像可以顯示地下構造及不整合面,彌補了常規方法的不足,還便于井隊司鉆控制高難度井的井眼軌跡。也幫助鉆井人員確定難鉆井的鉆井方向,剛果N'Kossa油田的大位移井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重復地震采集技術,又稱四維地震,有助于了解產層動態。以幾內亞灣的Girassol油田為例,道達爾的專家們疊加了多次獲取的地震成像資料,以觀察氣體注入儲層后的運移狀況,從而提高產量,預測原油抵達生產井的時間。實踐證明,該技術既經濟又可靠,道達爾從中積累了技術訣竅。隨著不斷研發新的地震采集技術,四維地震這種目前成本較高的技術,很快將在道達爾的油氣田中進行系統的應用。
從長遠來看,通過在油氣田安裝固定式地震系統,可以實現多次地震勘探。在意大利的Tempa Rossa油氣田,由于地質情況不明且結構復雜,道達爾啟動了一項被稱為“無源地震”的項目,主要是通過實時監測地下的自然地震活動,了解有關斷層的重要信息及油氣開采對斷層的影響。
地質科學不同學科的綜合應用,有助于建立新的儲層模型。而這種模型是進行綜合處理及預測的重要工具,可用于測試各種生產條件。
提高采收率(EOR)技術
EOR技術系指用于調整儲層流體流動參數,以提高油氣采收率為目的的各項技術的總稱。在油價低迷時期,這些技術的應用受到限制;但在當今形勢下,人們卻對之興趣大增。然而,EOR技術所帶來的產量僅占全球原油產量的4%左右。開展EOR項目需要長期而復雜的準備工作,涉及實驗室研究及先進的模擬技術,需要學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評價EOR技術的潛力,一般以單個油田為基礎,潛力的大小取決于儲層特性、過去使用過的開采技術,以及當地的經濟條件。道達爾公司在應用各種EOR技術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技術包括稠油熱采、能提高宏觀和微觀水驅掃油效率的表面活性劑和聚合物注入技術、混相或非混相氣體注入技術等。其在阿爾溫油田及Abu AI Bukhoosh油田的現場應用證明,混相注氣技術在提高老油田產量方面效果顯著。目前,尼日利亞Amenam和Akpo等地的兩大項目正在應用這一技術。
道達爾在法國的Chateaurenard油田采用水+聚合物注入技術開采油氣已有多年的歷史,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水平世界領先。目前,道達爾正計劃擴大該技術的使用范圍,除在海上油田進行首次嘗試外,還將在安哥拉Dalia深水油田(原油相對粘稠,為21°~23°
API)項目中大規模地應用。在注入水中加注聚合物的目的,是使注入水的粘度接近原油,以便二者更為相溶,從而有效地提高掃油效率。未加聚合物的水流動性強,往往會繞過原油,難以起到驅掃原油的作用。通過這項舉措,Dalia油田的平均采收率有望提高5個百分點,增加可采儲量10%至15%。
提高油氣并產能
道達爾已經掌握了高難度井的多種井身結構和運用地震資料在復雜井實施地質導向鉆井的技術,這意味著道達爾集團的鉆井隊伍已具備了鉆達邊際及高難目標的能力。延長老油氣田的開采壽命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提高新井的鉆井效率。以道達爾在印度尼西亞的Tunu氣田為例,由于采用了簡化無油管單井
完井技術,該氣田每口新井的鉆井周期縮短了4天。
另一項重要技術是固定式井下光纖檢波器技術。該技術將很快用于如致密儲層實施水力壓裂所引發的層間震動和微地震時的數據采集等,從而有望大幅度提高地層一壓裂作業的效率。為了優化油氣井產能,道達爾致力于提高油氣井動態,組建了專門的多學科團隊(包括地質、地球物理、油氣藏、油氣井和生產方面的專家),開發了監測和管理生產的軟件,如油氣井動態監控(WPM)系統。這些軟件若再配以全套的室內模擬設施,就真正成為了實時優化油氣田生產的新的手段。每口井的井況指示儀和報警器能將任何偏離最優生產狀態的情況通報給采油隊,使其盡快查明故障,并采取相應補救措施。2006年末,WPM將在剛果的Sendji油田推廣使用。屆時,監測數據將通過局域網實時傳送給當地的子公司、巴黎的團隊,以及位于波城(法國南部)的勘探與生產技術中心。道達爾還計劃將該技術推廣到公司在幾內亞灣的油田,用于監測深海油氣井。
Sendji油田
2006年末,剛果的Sendji油田引入井況監控系統(WPM),該系統可將井況與最優狀態進行對比,及時發現并顯示產量下降的情況。該技術將逐漸被應用到道達爾集團位于幾內亞灣的油田的深海油井上。
WPM是優化油氣田管理(主要指儲量和產量)的監控技術的組成部分,通過全方位運用信息智能技術,實現數據的采集、傳輸、處理、解釋和可視化。通過這些做法,道達爾將實現以下目標:即信息運用的優化、安全性的提高(例如,有效地報警)、反饋時間的縮短、不同領域和地區間信息交換的便捷、暢通,決策的迅速、高效。道達爾的總體目標是,將每個油田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更有效地開采現有儲量。
當然,老油氣田的開發仍受到其他諸多限制,如采出水的處理問題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采出水量日益增多,地面設施日趨飽和。
依靠技術創新,開發深海資源
總體來說,海上液態烴儲量占全球總資源量的23%,天然氣則占42%;而深海則分別僅占4%和3%。盡管如此,近期的深海發現表明,深海頗有潛力可挖,尤其是對于已掌握了先進技術、有能力尋找這些資源、利用這些資源的石油巨頭來說更是如此。當前,主要工作對象位于西非、墨西哥灣、巴西,亞洲及澳大利亞的深水區。道達爾的常規
海洋工程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深水技術方面也名列前茅,工作水深可達海平面以下500米到3, 000米以下。目前,道達爾集團正主持西非的海上作業。2001年,道達爾開采安哥拉位于水下1 , 400米的Girassol油田(1了號區塊),并由此創下了世界紀錄。與此同時,它還緊鑼密鼓地在這一區塊實施另外4個開發項目,分別為Dalia和 Rosa(處于建設階段)、Pazflor(項目開發階段)和CLOV(設計階段)項目。水深1 , 400 -- 2 , 000米的32號區塊上的5個發現也正處于研究或評價之中。在尼日利亞,道達爾集團主要致力于水深1 , 400米的八啼。開發項目,并正在籌備開發Usan由田。在剛果的Moho-Bilond。油田因水深達660米)也即將投產。在墨西哥灣,道達爾創下了兩項世界紀錄。2002年,全長92千米、水深2, 200米的Canyon Express海底多相輸氣系統開通,用于將3家公司經營的3個氣田的天然氣輸送到地面。2003年,道達爾建造了Matterhorn平臺,這是全球首座井口位于水下850米處的小型張力腿平臺(TLP)。
由于深海項目的鉆井成本高、投入大且風險也大,所以問題的關鍵是盡可能地減少鉆井數量)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口井的產量。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獲取盡可能準確的儲層特性資料。另一個途徑則是系統地采用相關技術,準確定位大位移井。公司在安哥拉的Dalia項目中采用了地質導向技術,作為 Sismage系列技術的組成部分,該技術已在Jasmim油田得到了應用。
維持深海油氣井的產量非常關鍵,這是因為,一旦完井,后續的改造工作難度很大且成本很高。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尋求減少大修次數的辦法,例如采用作業成本低的輔助船來實施作業等。
采用中央平臺一衛星油井技術
目前,為了減少投資,深海油田開發一般采用中心浮式采油平臺,將它與海底的衛星油井相連。道達爾在開發安哥拉17號區塊的15處發現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 2003年道達爾在開發Jasmim油田時建造的Girassol浮式采油平臺,將與2007年投產的Rosa油田相連,由此可以實現該平臺的持續全面運行。Dalia浮式采油平臺(產能240,000桶/日)則可以接納Camelia油田的富余產量。道達爾計劃在Cravo、Lirio、 Orquidea和Violeta 4個油田組成的開發項目以及Pazflor項目(覆蓋另外 4個油田:Perpetua、Zinia、Acacia和Hortensia)中采用這種技術。另外,道達爾還將在開發32號區塊時使用浮式采油平臺,該區塊目前已有5處發現。
然而,這種中央生產系統也遇到了一些技術難題。為了開發遠離井口的油氣藏,需鉆復雜的大位移井。水下井口與生產平臺間的長距離管線對于油井生產的低溫多相流來說也會造成困難。在溫度為4℃的條件下,長距離輸送未經處理的氣、油、水混合物,會形成水合物和石蠟沉積,堵塞出油管線和閥門。這種情況一旦發生,處理起來成本很高,所以必須讓管線和導管保持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范圍內。一旦停止生產(無論是意外事故還是計劃安排),則需減緩其冷卻的速度,以便爭取時間能采取相應的化學處理措施。目前已有了保溫絕緣創新技術并已應用于25 -- 30千米長的水下輸油管線。新的凝膠等絕緣材料已得到研發,用于改進道達爾Girassol項目中管中管技術的性能。Dalia項目的溫度要求則更高:來自水下井口的原油溫度為50℃,在抵達浮式采油平臺時也應保持在 340C以上,關井時溫度也不得低于21℃。為了保持35千米長的海底管線的溫度,道達爾選用了最初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計劃所研發的材料,還首次采用了生產管束集成(integrated production bundle)技術,它由8根長1,650米、重800噸的導管組成,可將產出液輸送到浮式采油平臺。導管內置入了電加熱電纜,在關井時可防止溫度過低。
Pazflor項目的主要問題在于,回輸距離過長(達60千米),原油性質存在差異(來自Perpetua和Zinia油田的Mioceneera原油比 Dalia油田的原油粘稠,且自然產能低,開采初期就需要進行人工舉升)。對此,道達爾欲與業界其他公司合作,開發能實現在水下1,000米深處長期、安全工作的氣液分離技術。這項技術和泵壓縮系統相結合,是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如能避免生成水合物,減少油氣舉升所需能量,就能夠利用該技術進一步開發更多的油氣資源。此外,研發可靠的井下油水分離技術,也有助于解決海上老油田生產過程中的采出水問題。
水下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也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這些設備在投入使用前都要歷經長時間的測試和研究。作業者必須在不過多使用復雜設備的前提下,確保其安全運行所需的保險系數。他們還需具備相應的檢測手段,必要時,還應有能力修復水下裝置,并盡可能地減少將設備移至水面進行修復。
在更深海域開采油氣的前景如何呢?海底設備所用鋼材的重量是其限制條件之一。道達爾正與法國海洋學研究院Ifremer合作開展一項研究,目的是改進合成材料的性能、研發新型碳纖維復合材料,以期使得用來制作浮式開采平臺的系泊繩索和張力腿平臺支架的材料重量更輕。
石油公司所面臨的挑戰還不止于此。目前深海發現的規模都不大,油氣藏分散且又遠離海岸線。原油的分離和開采變得越來越困難,不同衛星油井所產的原油品質差別很大(如剛果的Moho-Bilondo油田)。新發現的油田,如幾內亞灣的Mioceneera的原油(20°~23°API)和巴西海域的原油 (18°~19°API)等,一般都既重又稠,且石蠟和環烷烴的含量高,開采風險大。其他的發現都位于超深水域且深埋于海底,所以開采難度更高。
開發深層油氣
深層勘探生產是近期的一個發展方向。目前,埋深超過4,000米以上的油氣儲量僅占全球總儲量的6%。在近10年里,此類儲量所占比例才開始有所提高,這并不出乎意料,因為,如此埋深的儲層通常都是高溫高壓儲層,僅依靠常規的技術和裝備進行開采,即使能取得成功,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道達爾所鉆的探井中,最深的超過6, 900米。通常情況下,鉆4,000米深的井就已經相當困難了,而且鉆這種井的成本很高、周期也長。2001年,道達爾在經過10年大力研發的基礎上,成功地開采了北海的Elgin-Franklin由田,該油田的儲層位于海底以下5,000米處,壓力達1,100巴,溫度高達190℃。此后,道達爾銳意進取,于2006年采用斜井技術,鉆出水平位移4,000米,開發了鄰近的Glenelg油氣藏(埋深5,600米,壓力1,130巴,溫度200℃ ),創下了北海開發歷史上的最深紀錄。2007年,道達爾計劃在條件更苛刻的West Franklin衛星油田進行鉆井開發。
開采高溫高壓油藏所面臨的兩個主要難點,一是層間壓力的變化巨大,二是難于把握
鉆井液油密度的變化范圍。為了防止井噴,鉆井時必須綜合考慮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當溫度超過170℃時,由于電子設備在高溫條件下的使用壽命非常有限,因此,防止井噴就非常困難。在此情況下,鉆井人員就可能無法使用象隨鉆測量 (MWD)和隨鉆測井(LWD)等常用工具,只能通過鉆井液錄井所獲得的數據去開展工作。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道達爾與業界其他伙伴成立了研究小組,合作開發新型高溫測井工具。研究小組還在高溫高壓鉆井用鉆井液的研究上取得了長足進展。該技術又稱應力井壁技術,當井壁上出現微小裂縫時,技術人員就立即使用一種特制的泥漿強化井壁,以避免發生井漏,從而可以繼續采用高密度鉆井液鉆井。該技術不久將首次用于道達爾的Elgin油田。
深部油氣藏的勘探對地質理念的更新和儀器的研發,尤其是地震儀器的研發提出了挑戰。研究人員必須掌握深部油氣藏地震數據的解釋方法、開發適用的工具,以降低勘探風險。此類油藏的鉆井成本極高,一旦有失誤,則損失巨大。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深層的滲透率和孔隙度都很低,即使存在油氣聚集,也只能是天然氣。但在北海靠近Tahiti的Franklin和Elgin、墨西哥灣的Chinook和Cascade發現的儲層沉積特征有利于形成大型油氣藏的發現,使人們改變了這一認識,石油公司也紛紛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挖掘深部儲層的潛力上。然而,儲層埋藏得越深,地震資料的清晰度就越低;有時,所獲得的成像資料幾乎毫無利用價值。地震波在長距離傳播過程中會衰減,還會受構造(斷層、鹽丘、粘土丘等等)影響而失真。因此,石油公司若想“洞悉”地下情況,就必須繼續加大投入,研究新技術,使數據采集中的信號穿透力更強,更好地反映復雜的地質目標,并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來處理信號資料。目前業已確認的深部儲量主要位于北海、墨西哥灣、南美洲(墨西哥、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其他一些開展過淺水勘探的區域也有可能存在深部油藏。此外,在很多沉積厚度達10, 000米的盆地僅進行了局部勘探,也就是說,人們還未全部掌握全球深部地層的奧秘。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就是接近這些盆地的手段。
挖掘重油的價值
在全世界范圍內,利用現有技術可開采但多半尚未動用的重油和瀝青多達6, 000億桶,是頗具潛力的儲量資源。
全球很多地區都能找到重油的蹤跡(中東、俄羅斯、墨西哥和巴西),但最富含重油的地區當屬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和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重油帶。這兩個地區的重油儲層綿延上萬平方千米,油氣儲量極為驚人,阿爾伯達Athabasca地區的油砂在17,000億桶以上,奧里諾科地區的重油沉積則約有13,000億桶。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其特殊的技術要求,意味著大型工業項目的上馬和巨額資金的投入。這些項目將涉及到油氣工業從上游(原油生產)到下游(利用轉化裝置或煉油設備把原油加工為成品油)的多項技術。
目前,道達爾公司已介入上述兩地的重油開發。世界大型重油項目之一一一奧里諾科重油帶的Sincor項目,日產高品質合成原油20萬桶,其最終產能還可提高20%。這一項目因采用了“冷采”技術而成為了業界重油開采的里程碑。奧里諾科的原油在油藏溫度下(即55℃左右)流動遲緩,但在特定條件下也能流向生產井。研發小組全力攻關,力爭改變采收率低于10%的現狀。同時,下游研發小組正密切關注一種被稱為渣油加氫裂解法的新的煉油方法,以取代目前在 Sincor使用的延遲焦化工藝(去除一部分原油中的碳)。
自1999年起,道達爾就獲得了成為加拿大Athabasca地區項目合伙人的Surmont許可證,并于2005年成為Joslyn項目的作業者。Joslyn的重油多采用露天開采技術,在未來30多年里,這里的重油累計產量有望達到20億桶。
Joslyn項目
持有加拿大Surmont許可證的道達爾研發隊伍,評估了蒸汽輔助重力泄油工藝 (SAGD,一種注蒸汽稠油熱采技術)的可行性。該技術還將用于開發Joslyn項目,據預測,該項目在未來的30年里將產出20億桶瀝青。
Athabasca地區的重油(或瀝青)基本上以固態形式存在于儲層中,須對其進行加熱或稀釋處理才能流入生產井。為此,道達爾的研究小組已在研發一種被稱為蒸汽重力輔助泄油(SAGD)的“熱采”技術。運用該技術,可同時鉆兩口上、下排列的
水平井,井距約為3一6米。注入上部井的蒸汽,在地層中擴散并加熱瀝青,受熱的瀝青則受重力作用,流向下部的生產井。在Surmont開展的先導試驗效果良好,最終采收率有望達到30%。目前,該項目已進入開發的第一階段,日產原油27, 000萬桶。預計到2015年,Surmont可日產原油20萬桶。
為了完全發揮SAGD的潛力,人們采用了許多尖端技術。為了了解注汽井附近儲層中的“蒸汽區域”的特性,研究人員安裝了固定式地震儀器,以便重復采集地震資料。這是這種由地球物理總公司研發的被稱為Seismovie的儀器首次投入使用。為了連續記錄觀察井井底溫度和壓力的變化,研究人員還沿套管安裝了由光纖連接的傳感器。道達爾與業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制了可抵御高溫的井下泵(采用無合成橡膠的全金屬密封材料),不久將投入測試。這些經久耐用的井下泵將大大地提高油井的產能。
SAGD是一項能源密集型技術,需消耗大量的蒸汽,還需使用昂貴的水處理設施。目前,道達爾正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整個工藝的經濟性和環保性,即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水的消耗。同時,道達爾還加緊尋求減少蒸汽使用量的替代工藝)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溶劑增強工藝(ES-SAGD ),其工作原理是發揮溶劑和蒸汽的聯合作用,在節約蒸汽用量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基礎工藝的采收率。不久將在Surmont開展該工藝的先導試驗。在理想狀態下,僅用一種溶劑,就能將瀝青轉化為流體,從而減少生成蒸汽所需的投資。該工藝已在加拿大石油公司主持的DOVAP先導試驗中得到了測試,道達爾也是合伙人之一。此外,“火燒油層”等其他技術也處于試驗過程中,即在油藏中形成燃燒前緣,進行“就地提煉”,于是,一部分瀝青在采出之前,就轉化成了輕質油。
研發工作的另一個著眼點在于尋找價格比天然氣更低廉的燃料,從而減少蒸汽開采工藝所需能源的消耗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轉化前的瀝青及轉化后的殘余物,如石油焦,都有可能成為替代燃料。
天然氣開發所面臨的技術挑戰
地球上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儲量,與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氣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殘留物質(煙灰和焦油)較少,因而需求量很大,天然氣也由此成為環保型燃料。此外,天然氣用于熱一電聯作發電站發電時,能源利用效率很高。在過去的30年里,全球天然氣需求持續上升,其上升速度高于任何其他燃料。1980年,天然氣消費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7%,如今,這個比例已升至21%。據國際能源署預測,這一比例還將繼續升高,2030年可能達到23%。雖然全球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約為18兆立方米),但并非所有的天然氣都符合商業質量標準,所以有時需要采用特殊的開采技術和處理工藝。以酸氣為例,由于其含有過多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僅僅利用現有技術,加以處理難度大、成本高。在現實條件下,含硫氣系指二氧化碳含量超過幾個百分點或硫化氫含量超過2一3ppm(百萬分之二到三)的天然氣。硫化氫通常還伴有硫醇(一般方程式為R-SH)等有機硫化合物,甚至還伴有COS或二硫化碳。所有這些化合物都具有腐蝕性,在高溫高壓環境下腐蝕性則更大,這意味著任何與氣流接觸的設備都必須采取特殊工藝加以處理。
另外,硫化氫毒性很大,即便濃度達百萬分之十時,也需采取安全防護措施。這一切都表明,含硫化氫過高的天然氣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也就是說,生產者只有采出更多的此種氣體,才能經處理而獲得數量相當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天然氣,而處理工藝既復雜又昂貴。距離消費地最近且最具價值的天然氣通常都最先得到開采。中東、俄羅斯和東南亞等地的含硫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在未來其產量可能占據較大份額。開發利用含硫天然氣的價值是道達爾的首要任務之一,道達爾在這方面技術領先并創造了多項世界標準。
回溯至20世紀50年代,道達爾是首家嘗試開采高含硫天然氣的公司,當時開采的氣藏位于法國南部的拉克鎮,屬高溫高壓高含硫氣藏(含硫化氫16%、二氧化碳10%,溫度140℃,壓力650巴)。迄今,道達爾在含硫天然氣的開采中仍保持著領先地位。當時,從研發防腐抗裂材料到指定天然氣脫硫工藝,道達爾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自從在拉克氣田取得成功后,道達爾不斷探索、提高脫硫技術,最初用過二乙醇胺(DEA)等胺類物質,后來又嘗試過甲基二乙醇胺 (MDEA) ,最近,又采用了激活MDEA法去除天然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工藝已經在Elgin-Franklin氣田應用,使該區開采的天然氣(二氧化碳含量介于 2.8%~4%之間)經過處理后達到了天然氣商業標準。
目前,全球60多個含硫氣田的開采都直接(由道達爾直接擔任作業者)或間接(經授權)地采用了道達爾集團公司的技術。其中包括英國北海高溫高壓的 Elgin-Franklin氣田,伊朗的South Pars和Dorood氣田、泰國的Bongkot氣田、俄羅斯的Kharyaga氣田、挪威的Sleipner氣田,以及阿布扎比的高含硫氣田。
Kharyaga氣田
道達爾在全球60多個含硫天然氣田擔任作業者,包括英國北海的高溫高壓Egin-Franklin氣田、伊朗的South Pars和Dorood氣田、泰國的Bongkot氣田、俄羅斯的Kharyaga氣田、挪威的Sleipner氣田,以及阿布扎比的高含硫氣田。
單獨使用新的脫硫技術或將其與現有工藝相結合,可以使更多的含硫天然氣達到日益嚴格的技術和環境標準,從而具備經濟開采價值。現行的商業天然氣標準規定,硫化氫含量必須低于15ppm,不僅要去除天然氣中的硫化氫,還要去除胺類處理工藝中無法脫除的硫醇。此外,天然氣中的二氧化碳及其燃燒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受到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限制。還有硫的處置問題,用此種工藝處理而獲得的固態硫,一般用于生產化肥。如今,這一需求已經飽和,因而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在地面或地下長期存放固態硫的方法。最終,人們還需設法俘獲和在地下長期封存二氧化碳和其他殘余氣體。道達爾還正在研究特定壓力下(胺類處理工藝適用于常壓條件)的節能處理工藝,意味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便能夠將其經濟可行地納入回注方案。其中Sprex技術是由道達爾公司與法國石油研究院合作研制的,并在拉克進行了試驗。在運用標準的胺類處理工藝處理天然氣之前,先進行冷卻蒸餾,將硫化氫分離出來,進而在高壓(70巴)條件下回收酸性殘余物。這項新技術為低成本開采硫化氫含量高達40%的天然氣鋪平了道路,非常適合開發中東地區的高含硫天然氣田。同時,道達爾的研究人員還在胺類處理工藝方面,尤其是在使用混合溶劑的處理工藝的技術和經濟優化方面展開攻關,選擇合適的溶劑,將其加入胺類化合物,使之與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發生化學反應。目前,道達爾正在對所有可供選用的物理溶劑進行評估,并在拉克氣田的一個先導試驗項目中對其效能進行測試。
Sprex技術
法國石油研究院和道達爾公司共同研發了新的高含硫天然氣的處理工藝,由此拓展了常規化學吸附脫硫工藝的使用范圍。該項新技術為低成本開采硫化氫含量高達40%的天然氣鋪平了道路,非常適用于開發中東地區的高含硫天然氣田。
開發致密氣藏
致密氣藏因其滲透率低而得名。這類氣藏潛力巨大,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目前確認的主要分布地區在北美和中國。
致密氣藏在已探明氣藏中約占10%~15%,相當于2030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致密氣藏的孔隙度處于平均水平(介于3%~6%和15%~20%之間),但基巖的滲透率極低,比常規油氣藏低10, 000倍。雖然天然氣的粘度不高,但鉆入致密氣藏的生產井的自然產能極低,有時甚至為零,必須采取復雜的鉆井工藝及水力壓裂等增產措施。因此,提升致密氣藏資源價值,一直是一項難度大、成本高的工作。這從另一方面也解釋了致密氣藏一直未得到開發的原因。但是,迅速發展的技術、有利的經濟環境以及能源需求的壓力,使開采致密氣藏變得經濟可行。作為提升非常規資源價值業務的一部分,道達爾正以作業者或合伙人的方式參與開發世界各地的致密氣藏。在印度尼西亞的 Tunu和Tambora氣田、阿根廷的Aguada Pichana氣田,開發工作已經逐漸轉向低滲透氣藏。在委內瑞拉的Yucai Placer氣田,道達爾已經開展了以全面開發為目的的生產試驗。在阿爾及利亞的Timimoun氣田,道達爾集團的勘探和評價戰役接近尾聲,計劃于 2007年中期提交開發方案。2006年3月,依靠其在這些氣田積累的經驗及其作為全球作業者的聲望,道達爾贏得了在中國蘇里格氣田開展評價工作的機會。蘇里格氣田的滲透率低、埋藏深,且地質結構復雜,因而挑戰’}生極強。道達爾公司與中國石油簽署的這項協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道達爾進入了一個充滿戰略機遇和希望的領域:此時正值中國相應于燃煤發電來說,燃氣發電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大好時機。中國有大約80%的天然氣資源都處于致密儲層。
為了應對開發利用致密氣藏所面臨的挑戰,道達爾于2005年成立了研發小組,與研究機構和業界伙伴合作,開展大型研究工作。道達爾在其作業的油氣田,啟動了一系列先導試驗;在開發利用其他非常規氣體資源(包括在美國剛剛投入開采的煤層氣和
頁巖氣)過程中,隨時把握技術進步的脈搏。
本文概述了道達爾在勘探生產領域的主要技術發展方向。道達爾集團還開展了很多以攻克類似難關為目的的其他一些研究工作。我們相信,依靠公司研究人員的創新能力,一定能將這些難關一一擊破!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儲量是利用現有萬法和技術所能開采出來的那部分自然資源的數量。
文:Michele Gros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