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表示,中國政府根據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
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還將繼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在抵御風險、預測預警、防災減災等領域向更高水平邁進。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測算,2012年,全球前十大排放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排放總量的72%,以發達國家為主。但近些年來,一些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不斷發展,這一趨勢出現了變化,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國家排放增加,而中國是現在最大的排放國,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4。來自挪威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的研究則說,中國自1990年以來的溫室氣體累計排放量或將在2015超過美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實現到2030年的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行動目標,需要在已采取行動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做出努力,在體制機制、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經濟政策、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進一步采取強化政策和措施。
其中,構建低碳能源體系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控制
煤炭消費總量,加強煤炭清潔利用,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要降至每千瓦時300克標準煤左右。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到2020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以上,
煤層氣產量力爭達到300億立方米。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推進
水電開發,安全高效發展
核電,大力發展
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發展地熱能、
生物質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
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左右,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5000萬噸標準煤。加強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加強智能電網建設。
分布式光伏是一種新型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發電和能源綜合利用方式,倡導就近發電、就近并網、就近轉換、就近使用的原則。與地面光伏電站相比,分布式光伏電站具備占地面積小、減小對電網供電依賴、靈活智能等優點,被認為是未來光伏發展的主要方向。銦、鎵、硒、碲等作為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材料,市場空間增長可期。
稀有金屬半導體材料是光伏材料的重要部件。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砷化鎵太陽能電池都離不開硅、銦、鎵、碲等稀有金屬。相關數據表明,生產1gw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需要100噸右的碲;生產1gw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分別需要15.8噸的銦和5.6噸的鎵。目前,相關稀有金屬銦、鎵、硒、碲等均已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上市交易,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屬交易所,其中銦、鎵等品種的交易量、交收量、庫存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一。光伏行業的持續發展,必將為相關稀有金屬品種在不久的將來搭建更完美的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