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改如火如荼的在推進,各種民營售電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那么中國現行的電價在世界上位于何種水平呢?
1)目前中國的電價
中國的電價挺有意思的,在世界上屬于比較奇葩的。
看圖很清楚,屬于比較少的倒掛,就是工業電價比居民電價高。
其實想想就明白,工業用電對于電網來說相當于批發用戶,居民用電對于電網來說相當于零售用戶,正常來說,顯然批發價不應該高于零售價。
但是我國有補貼,在用工業用電價格補貼居民用電價格,所以就這樣了。
電價的絕對值方面:我國工業電價在世界上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居民電價遠低于國外。
電價的相對值方面:比較收入下的相對價格,這樣中國居民用電的相對價格大約是美國的10倍左右,略苦逼。
2)以后中國的電價
以后影響我國電價的,應該有諸多因素。
首先是利漲因素。
①
清潔能源占比
新電改中有關清潔可再生能源“全額收購”保障以及鼓勵“優先與用戶直接交易”等舉措的落地,
水電、
風電、太陽能發電、
核電等清潔能源的裝機、電量占比將進一步快速上升。
清潔能源價普遍較高(水電除外),如風電、氣電、核電、太陽能每千瓦時分別比煤電高約0.19元、0.35元、0.02元、0.50元,將會結構性推動電價總體水平的上升。這一趨勢已在德國等歐盟國家得到印證。
②
火電近零排放
國家對火電企業環保政策層層加碼、日趨嚴苛。2014年連發“三道金牌”,要求火電企業全面實施“史上最嚴厲”的排放標準;要求新建煤機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時,大氣污染物排放基本達到燃機排放限值。
目前,“近零排放”改造之風向全國蔓延。國華、浙能、華能擬計劃投入100億元、50億元、100億元對現役燃煤機組進行改造。顯然,改造成本和運營費用除了國家獎勵利用小時外,也需要通過提高電價進行適當補償。連續兩年提高環保電價與除塵補貼已表明了國家的政策取向。
③水電電價偏低
水電屬于戰略資源,是電源結構調整的主角,但近年來受移民、環保等因素影響,開發重點又轉到落后偏遠的滇藏川地區,面臨交通運輸、配套工程、地方攤派、電量消納等問題,出現造價暴漲的現象。而且,水電電價長期偏低(比火電平均低0.10左右),一直要求公平待遇,實現“同網同價”。電改后一旦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預計水電會有“補漲找齊”的要求。
④行業綜合要求
火電的債務,氣價上漲,
新能源尤其是風電的虧損,特別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分布式能源,進軍節能環保、油氣管網等戰略新興產業需要的高額投資,都屬于電價上漲的潛在因素。
然后是利跌因素。
①電力供大于求
2014年社會用電量增幅僅為3.8%,創出“歷史新低”,遠低于最高年份2003年15.3%的增長水平,今年前兩個月用電量的增長更不理想,僅為2.5%。今后電力產能相對過剩,市場競爭加劇,將成為新常態。
在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下,開展電能直接交易或競價上網,很有可能導致發電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不排除一些發電企業為了追求多發電量而壓低上網電價。
供大于求的電力市場致使電價上漲動能不足,跌價符合市場規律。
②低迷的煤價
煤電為主的電源結構,持續低迷的
煤炭市場,決定了火電價格繼續保持在下降通道。發電行業跟煤炭行業同屬基礎產業,又屬于上下游關系,關聯度極大。
由于環境約束,新能源發展迅速,天然氣供應增加,去煤化力度加大,再加煤炭需求下滑,電力耗煤下降,進口煤沖擊,產能過剩態勢延續,預計煤炭行業短期內很難扭轉禿勢。受此影響,火電價格不太可能上漲,除非煤炭市場反轉。
③輸配電價核算
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加上政府的嚴格監管,將產生“油水”擠出效應,讓社會分享改革紅利。
2015 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出《關于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深圳成為我國首個輸配電價試點城市。根據發改委的公布,2015至2017年,深圳市的電網輸配電價水平分別為每千瓦時0.1435元、0.1433元和0.1428元,比2014年實際深圳電價0.1558元下降了1分多錢。
這意味著,未來三年深圳電網收益累計減少24億元之多。拓展至全國,按照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計算,即使降低1分錢,也是非常巨量可觀的。
據中電聯統計,2012年我國平均銷售電價每千瓦時0.6252元,其中:輸配電價每千瓦時0.184元,約占銷售電價的29.4%。而且,輸配電價在三大網之間差距很大,最高的南網每千瓦時0.215元,占銷售電價的31.82%,最低的內蒙電網每千瓦時0.105元,占25.11%,居中的國網每千瓦時0.182元,占29.28%。其中固然有客觀因素的差異,但也不排除存在運行管理的潛力。
所以,漲跌都有各自各自因素。個人認為長遠來看,肯定是會漲的,漲幅不會大。而且這個要放在節能減排,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來看,可以接受,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