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裝備制造業加速向長三角轉移,特別是我省沿海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一個個
海洋工程項目在我省南通等沿江沿海地區加速集聚。
最近,在南通舉辦的中國海洋工程發展高層論壇上,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的官員、著名院所的權威專家以及大型海工企業老總們一致認為,作為全國造船第一大省的江蘇,轉型海工產業前景廣闊,但
墨西哥灣“4·20”
鉆井平臺爆炸事件也給這一高熱產業敲響警鐘,高期待中還需防范和化解高風險。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際著名海洋油氣設備市場咨詢調研機構美國IMA發布報告稱,2009年
海洋石油產量已占世界石油總產33%,未來幾年,這個比例將會提高到35%以上。
“海洋油氣資源
勘探開發的巨大空間,給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介紹說,未來5年,全球將有100多個海上油氣項目計劃開發,全球海洋油氣裝備投資額近2000億美元。
“在我國,這一行業也是‘錢’途無限!”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分析說,海洋工程裝備處于海洋產業價值鏈的核心,我國已將之確立為國家六個新型戰略性產業之一予以重點發展。
“江蘇海工產業異軍突起,多項核心指標均后來居上領跑全國。”這是專家們對江蘇海工產業發展的共同評價。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等專家分析認為,相較于渤海灣、珠三角等海工產業先發地區,江蘇海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和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孕育的,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實力強、發展快、后勁足。“其投入力度之大、整體實力之強、技術水平之高令人印象深刻,已引發全球關注。”
據省經信委主任陳震寧介紹,目前,我省海工產品品種已達10多個,覆蓋了從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種類,其中半潛式平臺、浮式儲油船、鉆井平臺等都可以自主研發。到“
十二五”末,江蘇海工產業總量將占世界總量的10%以上,形成以南通為主的集研發、設計、總成、總包于一體的“世界一流的海工制造基地”。
海工產業的蓬勃興起,“世界一流海工制造基地”正在崛起,這一切,為剛剛躍居全國第一的江蘇船舶業快步向海工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強勁動力。
然而,4月20日,
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號鉆井平臺在墨西哥灣海域爆炸沉沒,由此引發的嚴重漏油事件震驚世界。目前,已經至少有300萬桶原油流入了墨西哥灣,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媒體采訪時將其比作環境9·11式的悲劇性事件,責任方英國石油公司為處理這一事件將要付出超過1000億美元的高昂代價。
這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高投入、高技術、高回報、高風險,是海工產業的最大特點。‘4·20’事件不僅給方興未艾的世界海工產業蒙上了濃重陰影,也給我國船舶企業轉型海工如何把好安全關上了生動一課。”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潤培教授分析認為,這一事件,盡管是由于鉆井作業操作不當引發的,但由此引發的全球對海上鉆井平臺生產安全的擔心卻不容小視。
他提醒說,以此為鑒,相關國際組織可能會出臺旨在提高海工裝備質量、安全性能的新規范和新標準。石油公司可能會更加重視安全質量體系的建設,對制造供應商的選擇也將更為謹慎。
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一災難性事件,對積極發展海工制造的我國造船業,特別是后發快進的江蘇海工產業而言,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它提醒我們,要提早作出相應準備,不斷提高海工產品在技術、質量、安全等方面的競爭力,掌握海工裝備作業流程、管理體系等相關要求,真正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把脈江蘇海工,專家們還特別提醒說,與防范技術安全風險同樣重要的是,江蘇必須在海工爆發增長的起步階段,強化產業規劃引導,提前防范和化解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風險。
李東提醒說,與業已出現的造船工業產能過剩現狀相比照,一些地區海工項目一哄而上、重復建設現象,也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鼓勵發展海工,但不允許盲目發展。
據透露,我省有關部門正著手制定“準入制度”,避免海工這一新興產業剛一起步就重蹈前幾年船舶修造企業“一窩蜂”上馬、惡性競爭的覆轍,以確保“江蘇海工”巨輪在國際航道上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