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并沒有阻擋中國石油裝備業的回暖,第十屆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以下簡稱cippe2010)的熱度不減以及近期的市場表現,讓整個行業備受鼓舞。
本屆cippe參展企業有近1200家,其中百平米以上的國內知名企業逾百家,除中石油、中海油等油公司外,不乏實力雄厚的石油裝備和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此間,中船重工組團參展、TSC海洋集團與煙臺萊佛士船廠聯合亮相等,引起業內對中國海工裝備市場的高度關注。
中國造船及海工裝備業一枝獨秀
種種跡象顯示:全球造船中心正向中國轉移。在政策支持和全球經濟復蘇的支撐下,2009年下半年以來國內船市逐漸“解凍”。7月,全球新接船舶訂單630萬噸,環比勁增逾200%。其中,中國船廠獨攬70%的份額,在逆境中顯示了較強的競爭力。
據工信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船舶工業三大指標中,造船完工量實現了同比增長47%,新承接船舶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雖然都出現下降,但曾超越韓國,是韓國日后最強的競爭者。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之前認為,根據世界造船業的演變規律,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促成行業格局的重新洗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部分發達造船國家由于成本等因素進一步退出主流船舶市場,而中國造船業所具有的技術、資金和勞動力綜合優勢將更加突出,接產業轉移大有希望,發掘國內市場,提高船舶配套國產化率勢在必行。
與我國船舶工業的“一枝獨秀”相呼應,隨著船舶業的復蘇,國際海工市場也逐漸向好。有關數字顯示,2008年~2012年全球海工裝備需求預計為550~600億美元。這是一塊相當大的“蛋糕”。
目前國內市場反應快速,海工裝備業已呈現出群雄逐鹿的局面。2月26日,目前世界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在上海外高橋順利出塢。3月15日,中遠集團南通造船廠獲得挪威5億美元深水鉆機合同。此前,大連船舶海工完成“大陸架號”半潛式平臺改造,煙臺萊佛士船廠已簽的6艘深水半潛式平臺正在建造中,太平洋船業即將推出新一代鉆井船,中遠船務也與巴西在談深海半潛式項目,煙臺萊佛士船廠、TSC海洋集團及英國Momentum(鉆井服務商)三家聯合投標獲得一艘自升式平臺建造和租賃的合同,以及去年上海振華重工獲得伊朗10億美元鉆井平臺及鉆機合同,我國海工裝備業呈現欣欣向榮之景象。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幾年,海洋工程隨著造船業一并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將逐漸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