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涉煤央企去產能 國源煤炭資管的萬億資產挑戰
近期,一家中央企業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的成立引起了煤炭行業的極大關注,它便是國源煤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源)。
國資委網站近日公布的信息顯示,這家公司由中國國新、誠通集團、中煤集團以及神華集團出資組建,旨在配合落實中央企業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推動優化整合涉煤中央企業煤炭資源,促進涉煤中央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結構調整和改革脫困。
國資委并未對國源的資金情況以及詳細職能做進一步說明,這個呱呱墜地的“新生兒”仍然嚴實地裹在襁褓之中。不過,《華夏時報》援引一位接近國資委的消息人士的話表示,這類平臺公司或將專注于處理產業類央企的不良資產。
將上述消息結合起來看,國源的神秘感或可褪去一些。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信息可以獲知:第一,它的組建主體讓人期待——兩大央企資產平臺加兩大龍頭煤企;第二,它的服務對象十分明確——專注于涉煤中央企業;第三,它的核心職能大致浮現——配合涉煤央企去產能工作,整合央企煤炭資源。
1.涉煤央企等來的“接盤人”
界面新聞綜合多方消息,勾勒出國源的大致“形態”。
首先,國源的資產規模將會十分龐大,預計達千億級別。
其次,國源的股東由多家央企構成,為中國國新、誠通集團、中煤集團以及神華集團。
再者,國源的任務涉及三個方面。根據國資委的描述,這三個任務分別是——第一,配合落實中央企業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第二,推動優化整合涉煤中央企業煤炭資源;第三,促進涉煤中央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結構調整和改革脫困。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國源成立后,不以煤炭為主業的涉煤央企的煤炭資源或將劃入旗下,由其進行管理。
國源多元化的組建主體引人關注。有媒體報道稱,國源未來將由中國國新主導,而煤炭資源整合方面或由中煤集團主要負責。事實上,國源組建主體的搭配給人留下了想象空間。
中國國新與誠通集團目前為國務院在今年2月份確認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其中,中國國新資產管理經驗更為豐富,自成立以來,其已先后“收編”中國華信郵電經濟開發中心、中國華星集團、中國文發集團(原中國印刷集團)。
中煤集團和神華集團是國內龍頭級別的煤炭企業。《財富》(中文版)在本月中旬發布了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在上榜的17家煤企中,神華集團旗下企業中國神華與中煤集團旗下企業中煤能源分別憑借1770.69億元、592.71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居同類煤企第一、三位。
國源組建主體的搭配組合暗含深意,對此,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撰文表示,由中國國新而不是中煤集團或者神華集團領頭,表明監管部門目前并不是考慮如何讓被整合的資源立即產生經濟效益,而是先形成一個大框架盡量把煤炭資產裝進來,使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2.總資產超15萬億的18家涉煤央企
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是個硬骨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5月18日,財政部公布《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煤炭行業將會“分羹”722億元獎補資金。有媒體指出,這筆資金將傾向于國企。實際上,涉煤央企整合煤炭資源還將迎來一股新的資金推動力,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助力便來自國源。
國源的服務對象之所以定為涉煤央企,這是對國資委今年6月29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工作會議的呼應。在這次會議上,國資委明確了工作目標——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鋼鐵煤炭現有產能的15%左右,爭取用2年時間壓減現有產能的10%左右,使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電煤一體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業原則上退出煤炭行業,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和企業辦社會問題。
那么,究竟哪些央企是“涉煤央企”呢?
界面新聞綜合多種資料整理了一份涉煤央企名單,包括華電集團、中煤集團、寶鋼集團、神華集團等在內共計18家企業。界面新聞還發現,截至2015年底,這18家涉煤央企的總體資產規模已達15.39萬億元,大多數均為躋身世界500強的巨無霸企業。招商證券的研報顯示,當前涉煤央企共計擁有210個在產煤礦,涉及產能共計84574萬噸,占到全國煤炭行業總產能的15%。
依照國資委“6·29會議”的內容,18家涉煤央企將被為三類:專業煤炭企業、電煤一體企業、其他涉煤企業。據此,界面新聞整理如下:
18家涉煤央企名單及旗下涉煤上市公司18家涉煤央企名單及旗下涉煤上市公司
神華集團與中煤集團無可爭議地劃分進入專業煤炭企業行列,招商證券的數據顯示,這兩家企業目前產能分別為40932萬噸、14384萬噸,合計產能超過55000萬噸,占據涉煤央企總產能的半壁江山。
神華集團旗下擁有10家煤炭企業。截至2015年底,其共有投入生產的煤礦54個,并在去年完成自產商品煤量4.01億噸、煤炭銷量4.85億噸。中煤集團則坐擁44座煤礦和33座洗煤廠,煤炭資源儲備達261億噸。
電煤一體企業共計8家,分別為中國華能、中國國電、大唐集團、國家電投、國投集團、中鋁公司、華潤集團、中國華電,合計產能26576萬噸。這類企業的特征是煤炭業務與發電業務結合在一起,因此在國資委“電煤一體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理念下,這類企業或將出現一定的產業規模調整。
剩余8家為其他涉煤企業,包括寶鋼集團、中國中鐵、保利集團、中國石化、中航工業等,合計約2600萬噸產能。這類不以煤炭或煤電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或將面臨退出的命運。值得一提的是,這類涉煤央企中部分企業的煤炭資源儲量不可忽視。例如,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能源擁有山西、新疆兩個煤炭基地,目前擁有11個煤礦,控制煤炭資源量近26億噸。
此外,不少涉煤央企還實現了旗下煤炭業務的上市。界面新聞統計,18家涉煤央企合計擁有超過90家上市公司(含H股),其中涉煤上市公司18家,由中煤能源、中國神華領銜。Wind資訊數據顯示,這18家央企涉煤上市公司2015年底的總資產合計達21255.66億元。
界面新聞發現,18家央企涉煤上市公司的煤炭業務占比也是參差不齊。中煤能源、上海能源、中國神華、露天煤業、平莊能源、\*ST新集等6家企業的煤炭業務占據絕對比重,新能泰山、國電電力、龍源電力、天地科技等4家企業的煤炭業務占比超10%。而剩下8家企業的煤炭業務占比均不足5%,尤以華銀電力最低,僅占0.30%。
3.擺在國源面前的“三座大山”
今年年初開始,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力度加大,致使行業上半年呈現出一定的回暖跡象。7月26日,財政部發布了《2016年1-6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下稱《運行情況》)。《運行情況》顯示,在國有企業收入、利潤同比繼續下降,收入降幅與利潤降幅環比收窄的情況下,煤炭行業今年首次實現由虧轉盈。
不過,整個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任務依然嚴峻。據新華社7月26日報道,今年上半年煤炭行業共退出產能7227萬噸,僅完成全年2.5億噸目標任務的29%,下半年去產能壓力陡增。
煤炭行業產能過剩極易使得包括涉煤央企在內的煤企面臨較大的財務壓力,對于國源而言,其想要幫助涉煤央企達到“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結構調整”以及“改革脫困”的目的,涉煤央企的負債、不良資產以及到期償還債券量則成為擺在它面前的三座大山。
那么,這三座大山究竟會給國源帶來怎樣的挑戰?鑒于18家涉煤央企并未公開集團財務情況,為此,界面新聞選擇根據央企旗下涉煤上市公司的公開財務情況,以見微知著。
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部分涉煤上市公司的煤炭業務占比低,因此界面新聞選取了中煤能源、上海能源、中國神華等6家純煤上市企業。
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中煤能源、中國神華、露天煤業等6家上市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總負債合計為3840.71億元,占同類34家上市煤企負債總額的40.49%。當期,6家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6.05%,低于同期同類上市煤企57.86%的平均資產負債率。
具體而言,中煤能源、中國神華一季度末負債總額均超過千億元,分別為1549.12億元、1909.32億元。所幸的是,中國神華實現了較低的資產負債率,其一季度末的數據為34.31%。而相較之下,中煤能源負債率則高得多,為60.83%。
涉煤央企的不良資產處置需求較高,除了債務部分,未能盈利或者給企業帶來融資負擔的資產,也會在財務報表中以資產減值儲備的形式呈現。
界面新聞統計發現,截至2015年末,上述6家企業合計資產減值儲備額為69.61億元,占同類上市煤企總額的63.48%。中國神華的資產減值儲備額最高,達57.73億元。而中煤能源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額最多,為3.79億元。
與此同時,債券兌付壓力也需引起重視。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屢次出現類似東北特鋼債務違約事件時,以煤炭行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正在繼續承壓。
今年下半年,境內債券市場將迎來償還高峰,中煤能源、*ST新集等在內的發債主體也包含其中。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上述6家上市公司剩余期限在兩年以內的債券規模總計375億元。其中,今年下半年需兌付的規模為160.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中煤能源發行的150億元規模的“11中煤MTN1”兌付期限已經迫近。Wind資訊數據顯示,該債券于今年8月18日到期,當前余額仍為150億元。因而,當國源開始投入運行時,這些涉煤企業未兌付的債券將會形成潛在壓力。
顯然,國源的成立固然令煤炭行業振奮,但這家新公司所面對的挑戰也將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