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艷陽高照。隆安縣城廂鎮岜旺屯新農村生態綜合示范村內,鉤機、鏟車機聲隆隆,一間間危舊老房被推倒,它們將被屋頂發電的現代化小樓取代;位于該村的
光伏農業生態園區里,一排排光伏農業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作為今年南寧市打造的綜合示范村之一,岜旺屯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生態產業發展都緊扣“光伏”主題。該村將依托隆安縣旺中光伏生態農業(核心)示范區的產業支撐輻射,在年底前建成南寧市第一座“產業支撐、鄉村示范、群眾受益、生態宜居、產村互動、農旅融合”的光伏生態新村。
光伏大棚
棚頂發電地面種菜
岜旺屯三面環山,人口不足300人。過去,屯里人主要靠種植玉米、木薯及外出打工維生。多年來,該屯一直在努力尋找立竿見影的發展之道。
由于常年日照充裕,岜旺屯具備了光伏發電的良好基礎。
去年7月,廣西粒粒谷生態農業園區項目落地開工,岜旺屯處于該園區核心區內。該項目總投資5.4億元,用地面積1500畝,由60個單體方陣大棚組成。大棚頂部鋪設太陽能電池配電,進行光伏發電,大棚底部陰涼的環境則適于種植中藥材和蔬菜,這種棚頂發電、地面種菜的生產模式,既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土地耕作層,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據隆安英利光伏電力開發有限公司光伏大棚項目負責人張博洋介紹,今年5月,光伏大棚正式并網發電,運行狀況良好。預計該項目全部并網發電后,光伏大棚裝機總容量為60兆瓦,年發電量可達7000萬千瓦時。同時,每年能節煤2.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近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粉塵等排放約2萬噸。
“以前起早貪黑種地,一年土地收入也不過2000元。把土地流轉給光伏大棚項目,我們既能領取土地租金,又能在生態農業園里當‘上班族’,一家人的生活更有保障。”岜旺屯生產小組組長林坯好透露,該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較快,目前全屯耕地約有一半流轉給粒粒谷公司。靠著土地流轉收益和參與粒粒谷公司的生產管理獲取勞動報酬,2014年全屯農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比光靠種地多了好幾倍。
屋頂發電
村企聯建互利共贏
“以后我們家家新房屋頂上都建光伏電站,電力不僅足夠自家使用,還能賣給電網增加收入,大家都很期待。”7月21日清早,岜旺屯里照例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村民林培杰對村莊和新家的模樣滿懷憧憬。
在岜旺屯綜合示范村建設中,擁有“能發電的屋頂”,是讓當地老百姓們最津津樂道也最期待的建設項目。
在岜旺屯與粒粒谷公司已建立的村企合作機制基礎上,該村的房屋設計是把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和電能技術融入村舍改造中,在民居屋頂鋪上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光伏太陽能發電,滿足家庭用電之余,用不完的電還能并入電網。“光伏發電讓村民實現用電自發自用,環保節能,而且太陽能板的隔熱保溫作用也非常好,真正讓房間實現冬暖夏涼。”張博洋表示,不管是自用電量還是上網電量,只要是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可按照0.42元/度享受國家補貼。此外,太陽能發電沒有運動部件,不易損壞,維護簡單,使用壽命較長。
此外,該村還計劃建設光伏路燈、光伏垃圾分解站等,利用太陽能微動力技術處理生活污水,打造一個
新能源村。
目前,岜旺屯74戶294人已分批安排住進寬敞明亮的過渡安置房。村里民房一騰空,施工隊即進場按計劃開展舊房拆除、土地平整、新房建設、光伏能源利用等工作。
農旅融合
輻射拉動鄉村旅游
“隨著綜合示范村建設的加快推進,以光伏農業大棚為賣點的鄉村旅游將吸引南寧市、崇左市等周邊游客和市民。”城廂鎮副鎮長典明寧說,除了英利光伏發電項目,岜旺屯還將打造粒粒谷生態園生態休閑農業、養生養老產業,加快農旅融合,進一步支撐輻射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岜旺屯附近有400年歷史的‘解元’洞,屯內古樹林立,保存完好的大樹、古樹有21棵;位于村頭的千年古泉眼,年涌泉水1萬多立方米,泉水晶瑩清澈、冬暖夏涼并流經村口……”典明寧對屯內原生態景色如數家珍,他表示,該屯建筑將保留壯鄉特色的農村住宅建筑風貌,注重使用節能、環保、低碳和生態建筑材料,并考慮具備開展生態旅游、農家樂等功能,營造山美、水美、民居美的旅游景點。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