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世界能源消費需求將在目前基礎上增長35%,其中95%的增量來自中國、印度等尚未完成工業化的非經合組織國家。”巴黎時間6月2日,BP公司首席執行官鮑勃·達德利在第26屆世界天然氣大會上的主題演講中表示。
天然氣作為安全、清潔、高效又相對價廉的化石能源,成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新興經濟體能源低碳轉型的首選。事實上,進入21世紀,亞洲天然氣市場以年均消費量增速超過6%的速度迅速擴張,一躍成為除美歐外的第三大天然氣消費中心。
卡塔爾天然氣公司首席執行官Sheikh Khalid bin Khalifa AlThani在其主題演講中指出:“天然氣是減少環境污染的一把‘金鑰匙’。中國、印度等國家正致力于改善本國空氣質量,今后液化天然氣(LNG)將在這些國家的能源清潔化轉型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再加上日本政府重啟核電計劃遭到本國民眾的強烈抵制,日本短期內對LNG的消費需求將持續高速增長。因此,盡管天然氣消費需求增速有所放緩,但未來不僅天然氣消費中心東移的趨勢不會改變,而且亞太地區在世界天然氣市場中的地位將越發不可替代。
“消費大戶”的身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表明亞洲消費國在世界天然氣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天然氣價格彈性極低,大規模的剛性需求對爭取足夠分量的話語權沒有太多幫助。這一劣勢在供需格局為賣方市場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長期以來,以天然氣亞洲溢價為突出表現的話語權缺失,成為亞洲天然氣進口國的心病。中、日、韓、印等亞洲天然氣消費國,在積極尋求建立本區域天然氣合作機制,以彌補亞洲天然氣市場需求量大卻遠離產地的不足,維護天然氣供應安全這一共同利益。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供求關系基礎上的經濟運行機制。供求關系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像多米諾骨牌那樣引發市場地位的改變。在世界天然氣市場,美國“頁巖革命”便是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美國與歐佩克之間的原油價格戰雖還未見分曉,但近一年的過量供應足以支撐世界天然氣貿易格局由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轉變。作為世界主要天然氣消費國之一,中國提高話語權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是,考慮到國內經濟形勢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中國應把握買方市場的有利時機,盡快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促進區域內天然氣市場價格的形成。同時,繼續推進亞太地區天然氣合作機制建設,提升亞太國家話語權。
此外,“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也是中國提高天然氣市場話語權的重要契機。“一帶一路”戰略將亞歐兩個世界主要天然氣消費區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覆蓋人口最多、面積最廣、能源資源最為豐富的統一市場正在建立。
技術進步幫助人們不斷發現新的天然氣可采儲量。亞太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需求還將保持穩定、快速增長,一些連接歐洲和亞太乃至北美的天然氣管道建設計劃也已出臺。
“一個更加完整的全球天然氣市場正在形成。”鮑勃·達德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