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與信息迷局之間的關系幾乎可以用難解難分來形容。綜觀過往的環境污染案例,有很多在信息公開方面都是一本糊涂賬,無論是事前、事中還是事后,無論是突發事件還是常態監管,更無論面對多少口水和質疑,某些環境污染責任者以及地方有關部門總是試圖遮著捂著、欲蓋彌彰,在追求"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效果上可謂是義無反顧、排除萬難,不撞南墻不回頭。
以建垃圾焚燒場為例,按說是要經過環評并公示的,但在個別地方可能很突然就冒出一個垃圾焚燒場,當地居民倍感突兀紛紛表示反對,再一查環評公示的程序和時間竟然還都有,更離譜的是,其間當地無人表示反對,試問如果不是在相關信息及公開方式上作了手腳,這樣的結果從何而來?
再以地下水污染為例,由于地下水在地下流,平時看不見,各路人馬也是圍繞著相關信息故弄玄虛、大做文章,不僅污染地下水被公開曝光后可以斷然矢口否認,光明正大地"辟謠",甚至是發生嚴重污染事故之后也可以翻出一些如煙般的往事多方修飾,給無比緊迫的現實問題平添幾分遙不可及的歷史陳舊感。人們盡管對此感到憂慮、憤慨,但很多時候的確是無可奈何。
新環保法降低了社會組織提起環保公益訴訟的門檻,同時還明確了環保部門、企業在環境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方面的責任與義務,把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以立法的形式作了具體規定,從部門規章上升到法律制度。鑒于過去的種種情況,可以將信息公開作為環保公益訴訟的主攻方向之一。
充分運用環保信息公開的相關規定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最大的好處就是在于可以對環境污染起到預防作用。過去,一些環境污染事件往往是發生之后才被追究責任,并進入司法程序。如果將目光聚焦于信息公開,強化對于日常環保信息披露的查閱、分析并提出質疑,包括監管者信息和排污者信息,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沒有得到令人滿意回復的請求適時發起環境公益訴訟,那么將能夠對很多潛在的環境威脅防患于未然,使之消弭于無形。
充分運用環保信息公開的相關規定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還能以此倒逼有關部門創新監管手段、提升監管能力。在信息社會、網絡時代,信息公開的方式多種多樣,應該切實督促有關部門運用好新型信息傳播方式,使得環保信息公開全天候、全方位、無死角。這必將會對有關部門的監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迫使有關部門在監管上狠下功夫,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
信息公開不僅對于環保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更是打造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通過運用好環保公益訴訟手段,能夠使各地各部門的環保信息公開再上臺階,那么對于信息公開工作的整體推進也是不無裨益。環境問題事關全局,美麗中國容不下信息死角,將信息公開作為環保公益訴訟的突破口,對于公眾、政府、企業都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各方認真對待。
而3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提問時,清晰表達了政府對治污的決心、信心。在環境治理方面,李克強表示,今年的要害就是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李克強說,政府在治理霧霾等環境污染方面,決心是堅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氣力,但取得的成效和人們的期待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李克強說,治理要抓住關鍵。對環保執法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設,不允許有對執法的干擾和法外施權。環保等執法部門也要敢于擔當,承擔責任。對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問責,瀆職失職的要依法追究,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
我們期許,美麗中國因信息公開透明而更加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