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在經歷了近7個多月的一路猛跌之后,2015年2月終于出現回升跡象。但對于油價的前景卻不可就此樂觀,油價回暖是否可持續依然是懸在眾多石油出口國以及石油行業心頭的一大憂慮。
2014年下半年油價跌幅超過50%,且下降的勢頭在2015年年初繼續保持。據美國合眾國際新聞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報道,布倫特原油(47.13, 0.08, 0.17%)價格在1月中旬降至45.13美元/桶的低點。隨后,油價開始有所上漲,截至2月底,期間上漲幅度達到37%。但3月以來,油價回暖的勢頭有所削弱。截至目前,3月油價小幅下滑5%左右。
不過總體來看,油價跌跌不休的噩夢總算告一段落,上周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超過了60美元/桶,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也超過了50美元/桶的關口。
這是否意味著油價終于迎來了可持續的回暖呢?未必。
油價的短期波動與市場預期密切相關,而從中長期來看,油價主要由供需關系所決定。從需求方面來看,去年全球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逐步放緩,同時美元開始升值也削弱了新興市場的購買力。從供給方面來看,美國頁巖油產業、加拿大油砂以及生物燃料等非常規石油資源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市場供應,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也逐漸從控制價格的目標中轉移,并明確表示,為維護其市場份額,不會減產。同時,地緣政治沖突對石油產量的影響逐步削弱,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沖突并未影響該地區產油國的石油產量。
供需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了去年油價的下跌,世界銀行[微博]最新報告表示,這些因素對于市場動態的影響是長期的。非常規石油生產者的彈性會使其成為石油市場新的機動生產者,而向非石油密集型生產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會為油價帶來持續壓力,這些因素都會使油價走低。
據《經濟學人》報道,利比亞的動亂、伊拉克的沙塵暴影響了石油生產,而美國比往年更為寒冷的冬天以及巴西的干旱使石油需求上升,這推動了目前油價的上升。但這些都是短期的因素,因此油價盡管已經有所回升,但恢復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從供給方面來看,OPEC的生產盡管受到伊拉克沙塵暴等的影響,但其生產會恢復,目前并沒有釋放出任何減產信號。不僅如此,非OPEC地區的產量也并沒有減少,俄羅斯和巴西的產量反而還在上升,尼日利亞的產量保持平穩,而美國頁巖油的生產也沒受到影響。只有收益欠佳的石油鉆機停止了工作,其他仍然在繼續工作中。
另外,鉆油技術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表示,2007年1月Bakken地區的鉆機平均每天可以生產112桶油,到了2014年1月,該數字已上升到452桶。因此,盡管鉆機減少,效率的提升卻彌補了其對于產量的負面影響,使總產量依然上升。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EIA近日在報告中表示,2015年美國原油產量將從2014年的865萬桶/日上漲至935萬桶/日,2016年將為949萬桶/日。EIA稱,2016年美國原油產量將是自1970年高峰時期以來(960萬桶/日)的最高年平均原油產量。
基于石油供給進一步上升的預期,咨詢公司RFC Ambrian表示,最近油價的回暖只是虛假的希望,到今年夏天之時,油價還會跌回40美元/桶。
而從需求方面來看,油價則有進一步回升的希望。目前發達國家的經濟有所恢復,尤其是美國,因此對能源的需求將會有所上升。EIA預期原油消費量會有所增長,稱2015年美國原油平均消費量為1934萬桶/日,高于去年的1903萬桶/日,明年則為1941萬桶/日。
但《經濟學人》則表示,發達國家經濟的恢復對于油價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大多數分析師認為還要等5到8個月的時間,油價才會進入持續的恢復階段。
據世界銀行預測,油價中期會保持在60美元/桶到70美元/桶之間,并在長期人均石油消費提高之后再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