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全球需求增長疲弱且北美石油產量迅猛增加導致供應過剩之勢愈演愈烈,負面因素持續釋放引發國際
油價自今年6月以來累計下跌超過30%。接連下挫的油價不但讓多數投資者唏噓不已,也讓部分產油國陷入開采虧損的境地。隨著本月末
歐佩克(OPEC)會議臨近,市場遂將油價止跌的最后希望依托于此,盼望成員國能達成減產共識,從而力保油價轉勢。不過目前形勢似乎并未觸痛產油國減產神經。
擁有全球約80%的
石油儲量,并生產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石油的歐佩克組織力圖通過產能來控制油價,然而今年卻遲遲沒有“出招”。截至上周五,
布倫特和紐約原油紛紛跌落至近四年低位,歐佩克組織的態度依然冷漠,很少聽聞有壓縮產能來提振油價之言,反而多次表示并不急于減產。作為歐佩克成員國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油價長期下跌將直接影響這些國家的財政狀況,進而誘發經濟衰退。按照常理,油市弱產油國該心焦,眼下為何如此淡定呢?
筆者認為,頁巖油技術成熟推廣之后,引發國際油市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可以看到,今年以來,美國原油產量快速攀升,10月美國原油日均產量超過890萬桶,不但創1986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而且逼近沙特的生產水平。考慮到頁巖油產量未來仍會保持不斷增加的趨勢,預計12月美國原油日均產量將超過900萬桶,而到2015年,產量更會創1972年以來新高。
為了遏制美國原油擴張步伐,保住市場占有率,歐佩克主要石油供應國沙特阿拉伯不僅未采取應對措施,還主動降低對美國的原油出口價格,希望通過“價格戰”來遏制外界對美國頁巖油的投資,進而壓縮美國原油產量釋放。
IEA數據顯示,歐佩克10月原油日產量僅環比下降15萬桶至3060萬桶/日,依然遠高于該組織商定的3000萬桶/日產量的上限。由于沙特并未如此前預期那樣減產或減少出口,加劇了油價下行趨勢。基于上述動機驅使,對沖基金不斷增強看空油價的信心,截至11月4日當周,對沖基金繼續減持原油等大宗商品凈多頭頭寸。
隨著月末歐佩克會議臨近,是選擇限產暫保油價還是維持產能排擠美國頁巖油,該組織必須作出最終抉擇。由于前者雖能解一時之困,但卻可能放美國頁巖油進來,侵蝕歐佩克產油國市場份額,危害成員國利益,因此被視為圖小利而吃大虧之舉。而后者雖吃眼前之虧,但亦會減少美國頁巖項目的投資,進而讓頁巖油產業舉步維艱,從而根除歐佩克的心腹大患,卻為失小利而謀大局。對比上述兩種方略,明智之人該會懂得取舍,歐佩克會議雖未開,但結果已定。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