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以來,
布倫特(Brent)
油價和美國西部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價格跌勢不休,而且受供需關系及美元指數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國際
原油價格仍有下行壓力,高盛的推斷是,明年第二季度,布倫特油價將觸及80美元/桶,WTI將低至每桶75美元。油價連挫引起人們大跌眼鏡的同時,國際社會也敏感關注到了中國在國際油市上的頻頻商業異動之舉。彭博社報道,9月份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較去年同比大增56.79%,達到284.1萬噸,而從哥倫比亞進口的原油總量同比更是飆升389.6%;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普氏能源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在10月份購買了45船(2000萬桶)迪拜、阿曼和上扎庫姆油田的原油,為史上單月最大購買規模。以上報道得到了中國官方的證實。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8、9月,我國石油凈進口量環比分別增長2%、6.3%、9%,進口增速態勢非常明顯。
按照美國能源情報署的研究報告,中國已在2013年10月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因此,在油價連挫的價格生態中,中國大口從國際市場上吃進原油以從總體上拉平石油采購成本當屬正常舉動。比較發現,2013年1—9月,中國所進口的21129萬噸原油的單價為775美元,而今年同期進口的22848萬噸原油雖然數量上同比增長了8.14%,但單價還增加了1美元/噸。不過,按2013年全年中國原油進口量來計算,若油價每下降1美元,中國可節省21億美元,因此,今年6月以來25%的
國際油價跌幅,給中國節省了大約250億美元的采購成本。
據
中石油研究中心估計,2014年全國石油總需求量將達到5.08億噸,而由于現有油田的老化或停產檢修,國內僅能提供2.1億噸的原油供給量,其余都需要進口來補充。另據一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國內的表觀石油需求為4234萬噸(平均每天1035萬桶),同比上升7.4%,煉廠的原油加工量同比大幅上升了9.1%至4202萬噸,平均每天高達1027萬桶。不難看出,剛性需求依然是中國進口原油的一種倒逼力量。
但是,伴隨著高層限制與淘汰高能耗產能系列政策的落地,以及經濟增長進入放緩式的新常態,中國對原油的現實需求正呈現出增速放慢的基本特征。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石油進口同比僅增長2%,而且為24年以來的最低增速。這就意味著,中國短期之內大量進口原油,并不完全是基于現實生產性與消費性需求的壓力,更大程度上是在補充戰略
石油儲備。按照倫敦咨詢公司EnergyAspects估計,中國今年以來為戰略石油儲備購買了8700萬桶原油,如果要注滿當前所有儲備設施,中國可能還會再購買2000萬桶原油。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原油的消費量4.98億噸,其中進口2.8億噸,進口依賴度為58.1%。若按照前述中石油的報告,今年中國將進口原油2.98億噸,相應地進口依賴度將上升到58.66%。另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到2020年,我國原油進口的比例可能會超過65%,到203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攀升至75%,遠超國際社會公認的警戒線50%。顯然,基于屏蔽未來國際石油市場中地緣政治、價格波動等各種風險因素,中國目前出手采購相對價格較低的原油就不足為怪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包括今年以來新增的8700萬桶數量,中國戰略
原油儲備最多只有1.6億桶左右,相當于能夠提供70天左右的應急供應量,與目前國際上90天的儲備目標相距甚遠。另外,與具體國家相比,美、日、德三國的石油儲備量分別是10億桶、3.15億桶、5350萬桶,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石油消費。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具有很大增升空間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抓緊戰略石油儲備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高石油入庫量應為當下急需。
從目前來看,經過11年的推進,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四個基地已悉數建成投入運行,全部儲備能力為1.03億桶;第二期儲備基地正在建設中,計劃儲備能力為2.32億桶,到2020年第三期儲備基地建成,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總容量將達到5.03億桶的水平,相應地,至2020年,我國戰略石油儲備能力提高到90天,2030年提高到120天。毋容置疑,未來中國原油進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將來自中長線角度的戰略儲備需求。
的確,眼下低迷的油價為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制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補倉期”,同時讓中國企業贏得了大步“走出去”的歷史機遇。根據高盛的估算,要實現預算收支平衡,俄羅斯政府需要油價高達每桶104美元,伊朗需要每桶139美元,沙特需要每桶85美元。顯然,基于目前油價壓迫之下這些產油國資金嗷嗷待哺的現實,中國企業可以趁機加大海外石油產業鏈中的上游投資力度,進一步拓寬未來向國內提供戰略石油儲備的基地平臺,同時消除原油供應的不確定風險。在國內,高層應當利用油價下降的“窗口期”及時啟動原油進口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適度授予民營企業進口資質與權利,創新戰略石油儲備的主體結構,構建起國家、企業和社會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
還須指出的是,目前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50.1%來自中東地區,30.2%來自非洲國家,而恰恰是這些國家和地區,存在著恐怖襲擊、政治動蕩等諸多地緣政治風險;不僅如此,從這些地區進口的原油都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而全球60%的海盜襲擊都發生在這條海峽,如果恐怖分子采用自殺性方式,攻擊一艘裝滿幾十萬噸原油的油船,可以使馬六甲海峽關閉一年以上。重要的是,馬六甲地區還有十分復雜的國際關系糾結,如美國將馬六甲海峽看成是必須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印度在馬六甲海峽西部入口處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布置了海軍把守等。因此,為了分散石油運輸風險,中國應該借國際油價下跌從而商業話語權有所增大的良好機遇,加大和拓展與俄羅斯、中亞與東南亞國家以及加拿大等石油出口國的談判與合作,在逐步降低對中東國家油源過度依賴的同時,加快推進中哈、中俄、中土和中緬等油氣運輸管道的建設,開辟多元化的石油進口通道。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