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滑。11月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主力期貨價格跌收于每桶79.95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主力期價跌收于每桶85.46美元。著名能源與投資專家布雷特·卡森日前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上撰文,認為“五個因素”導致當前石油價格持續下跌。
首先,美元更加堅挺,對石油價格下跌推波助瀾。過去3個月,美元已累計升值超過7%。幾乎與美聯儲宣布結束量化寬松政策同步,歐洲央行多次表示,已準備好施行更寬松的貨幣政策,以解決歐元區相當長時期內通脹過低的風險。歐元對美元貶值速度將加快。按照經濟和貨幣規律,當美元走強時,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購買力削弱。由于全球原油以美元計價,進口國必須支付更多本國貨幣購買原油。
其次,全球原油供需關系出現變化,供大于求的局面成為“新常態”。從“供方”看,沒有任何石油生產國因油價下跌而減產:一是美國石油產量過去10年中已增至兩倍,每天石油開采超過1400萬桶;二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日產原油近3100萬桶,最近還有進一步增產計劃;三是伊拉克、利比亞的石油生產并未因國家持續動蕩而放緩。一般而言,如果石油價格疲軟,歐佩克就“限產保價”。但如今,左右石油價格的格局已由以歐佩克、俄羅斯為主轉向多元均衡,美、俄以及歐佩克之間難以達成“限產保價”。從“需方”看,中國、歐盟經濟增速放緩,增長預測低于預期。顯然,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現實表現預示石油需求可能降低。
再次,由于政治紛爭,世界各國甚至歐佩克內部都不再實行“限產保價”措施。由于海灣國家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歐佩克難以達成影響油價的一致意見。以沙特阿拉伯為例,該國石油產量占歐佩克總產量的1/3,對其他中東國家奪取其市場份額一向保持高度警惕,因此拒絕“限產”提議。沙特的采油成本較低,故而對油價持續下跌的容忍能力遠超過其他產油國。只要歐佩克國家不解決彼此間分歧并削減產量,油價就不具備觸底反彈的前提。
還有,出于削弱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俄羅斯、伊朗以及委內瑞拉等“反美”產油國的需要,美國對低油價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促使他們坐到談判桌前。對此,沙特與美國還互有需要。美國目前著手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行動,使沙特獲益。作為回報,沙特維持、增加石油產量,將削弱伊朗、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據估計,為維持預算平衡,伊朗、俄羅斯需要油價分別保持在每桶140美元和100美元,而每桶80美元的油價對這些國家顯然十分痛苦。
油價尚未跌至頁巖鉆探有利可圖的底線,美國油企尚可承受。根據評估,頁巖油的底價為每桶75美元左右。目前,美國石油企業可保持頁巖油開采盈虧平衡,頁巖油成本價低于每桶75美元,因此,能夠承受當前每桶80多美元的油價。
不過,油價長期保持低位會影響頁巖油開采和美國就業。據估算,頁巖能源繁榮給美國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200萬個。一旦頁巖能源的勘探、開采無利可圖,油企將停止生產并解雇工人,美國政府必將著手“穩定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