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上周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石油需求“明顯”下滑,油價也在下跌。但這并不能阻止英國石油(BP)前首席執行官唐熙華(Tony Hayward)發出了令人不安的警告。
唐熙華目前管理著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一家石油公司。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他表示,國際社會針對俄羅斯石油行業的制裁正在給西方埋下越來越多隱患。這些制裁可能會削減這個全球第三大產油國得到的投資并破壞其供應。這一威脅可能已被美國液態石油產量增加所掩蓋——美國的液態石油產量已飆升至超過上世紀70年代峰值的水平,但唐熙華指出,美國的產量可能不會永遠增長下去。到那時,全球將在哪里找到下一個新的供應源?
這是一個好問題。由于地質和政治原因,石油生產變得更加困難;原油價格徘徊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就足以說明問題。未來難度可能會變得更大。有一種我們身處“富足時代”的說法,但其合理性只是從北美的角度而言。在其他地區則是另一番情景:北海等地區產量日益衰落,從伊拉克到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多國面臨政治和安全威脅。自2005年以來,全球原油產量的增量都來自美國。
唐熙華還對伊拉克石油產量大幅增長的預測提出質疑。他說,伊拉克將很難實現到2020年產量翻倍的目標。制裁可能危及俄羅斯國有控股的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松梨(ExxonMobil)等西方石油巨頭為勘探俄羅斯北極海域而成立的合資公司。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邁克爾·科恩(Michael Cohen)表示,制裁也可能讓歐洲石油集團和服務公司更難為它們當前在俄羅斯的運營提供支持。
未來幾年,一切可能都不會改變。長期而言,隨著新興市場的不斷富有,全球石油需求將繼續上漲。然而,供應不會隨之增加。國際能源署去年預測,2012年至2018年,除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全球市場新供應的最大貢獻者將是伊拉克和巴西。但巴西企業正艱難應對深水油田的技術挑戰和政治干預,伊拉克仍身陷混亂。這兩個國家都沒法依賴。
唐熙華對供應安全的擔憂是正確的。然而,幸運的是,發達國家現在還不需要那么恐慌。針對俄羅斯的新制裁將需要時間產生影響,這些制裁不會將現有的石油從市場撤走,而是將令俄羅斯更難開發頁巖資源,或者將勘探前沿推進至北極地區,而俄羅斯頁巖開發和北極勘探都只是提升未來石油產量的活動。唐熙華眼中的風險更類似于一種緩慢的惡化,而非1973年那種突然的價格飆升。西方有時間計劃其應對措施。
對于石油消費國而言,這意味著盡其所能增強本國的產量和基礎設施。例如,美國應批準加拿大Keystone XL石油管道的建設,并允許原油出口,助力其石油業,政府必須確保他們不會通過過高的稅收遏制本國石油行業。
在海外,美國應采取更多措施幫助開發替代供應來源,包括中國和阿根廷等國的頁巖儲備。從外交上來說,安撫俄羅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對其在烏克蘭的行為睜一眼閉一眼,顯然不是正確的做法,但美國及其盟友應更努力地穩定利比亞和伊拉克等產量正在衰退的產油國。
我們必須鼓勵消費者在使用石油方面更為節儉,要么通過提高稅收,要么執行燃油效率方面的監管要求。必須削減燃油補貼,特別是在中東和亞洲。最后,政府應繼續尋找替代能源方案,不管是生物燃料還是電動汽車。
盡管阿拉伯爆發暴動,烏克蘭也出現動蕩,但我們一直生活在石油市場的平靜期。這種狀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明智的世界會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