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9月2日一早,有媒體傳言周永康案將公審,引起眾多網友關注。石油煤炭等能源壟斷行業的反腐歷來是輿論聚焦的熱點地帶,有媒體爆出,很多中石油中石化系中層在中紀委收網前已外逃。
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出席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開幕會并作報告。中紀委書記罕見出席全國政協常委會,反腐敗自然成了本次政協常委會的會議主題。
在回應政協常委們的現場提問時,王岐山表示:在每天公布案件、打蒼蠅老虎治標的同時,治本實際上已在推進。
就在王岐山出席全國政協常委會的前一天,8月24日,中紀委通報一周“拍蠅”成績單。2014年8月18日至24日一周內,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153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
通報顯示,這153件問題中,主要以官員違規公款境內外旅游、違規為家屬辦“生日宴”、“升學宴”、“婚宴”和公務機構違規發放補助、及私藏小金庫等問題為主。
報道稱,上述算是中紀委日常的熱身動作。事實上,中紀委真正重拳出擊、追打的是堪稱大小“老虎”的貪腐高官們。
中石油成為反腐重地
國務院國資委1月22日發布的公告稱,2013年度中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
中石油2013年的年度財務報告顯示,2013年全年中石油實現凈利潤1422.74億元。
一位全方位接近中石油和中石化系的消息人士透露,有很多中石油系和中石化系中層官員,早在中紀委收網前已尋機移民外逃到了加拿大、美國、阿聯酋等地,預計因此被外移的資金額度將在200億-400億元之間。
針對上述情況,中紀委黃樹賢則表示,已與國際組織簽訂共同反腐協定。
石油行業只是反腐推動改革的領域之一。與石油同為國民經濟命脈型能源產業的煤炭行業里隨便伸手一掀,便在山西、陜西和新疆等地的官場里掀起了一場人事地震。
據時代周報的報道,周永康的涉案金額尚在核定當中,但公審需要的材料已開始準備。
人民網報道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談周永康被查指出,中央決定對周永康立案審查,充分體現了黨員領導干部不論職務高低、黨齡長短,都要受到黨紀國法的約束,都必須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監督。
8月13日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反腐敗工作組第19次會議上,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國家預防腐敗局局長黃樹賢公布,自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至今,已有40多名涉嫌違紀違法的副省部級以上干部被查處。
這40多人的“打虎”名單,包括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原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鐵男等。
8月23日,中紀委又在一日之內帶走了陳川平、聶春玉兩名山西省委常委。
事實上,從2012年11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截至今年8月28日下午4時,被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案件查處”欄目通報涉嫌違法違紀的官員共602名。
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燕生表示,2013年以來,中央加大反腐力度的原因是深刻認識到現有體制對改革的約束,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上海調研之后,已明確經濟體制改革舉步維艱的原因是因為政治體制的束縛。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認為,腐敗不但會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將瓦解公眾對改革的支持,引發激烈的社會沖突,成為終結改革的致命殺手。
“新一輪改革是以什么開始的?是以反腐敗開始的。”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看來,反腐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一環。改革不能停,反腐當然也不會停;改革有多難,反腐就必須有多堅決。
反腐與改革被很多觀察人士看作習近平新政的“一體兩翼”。
報道稱,這次反腐和以前不太一樣,它指向的是整個政治結構的重整,因為一個被腐敗侵蝕的政治結構已無法承擔新的歷史重任。因此眾多政經觀察人士表示,接下來反腐在“打虎拍蠅”上將繼續在廣度和深度上疾進。
在8月25日全國政協常委會上,當被問到打完周永康這只“大老虎”,還有沒有更大老虎時,王岐山笑而不答,再被問到是不是“你懂的”時,他笑說“以后你就慢慢懂”。
中石油一家貪腐涉案金額高達1020多億元
據媒體統計,在日益增員的“打虎”名單里,有很多人身依附和裙帶牽扯。特別是7月29日政法領域頂尖級人物周永康被立案審查的消息公布后,一個龐大的裙帶利益共生鏈條也浮出水面。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僅中石油系統的就多達十幾人,政法委、公安部、國資委、海南省、四川省等部委和地方近30位官員落馬。
從目前揭露出的貪腐案件看,有超過1/3和煤炭、石油等能源產業相關。與國家經濟命脈息息相關的能源產業,事實上成了貢獻“老虎”的高發地帶。
在諸多被打的大老虎當中,與中石油密切相關的有蔣潔敏、劉鐵男、郭永祥、李華林等多名貪腐官員們。
據時代周報的報道,通過統計累加中紀委公布的公開數據、提起公訴的相關檢察院的公訴涉案金額,以及國家發改委、中石油等涉案官員原屬的工作單位的內部通報數據發現,能源系的貪官涉案總金額可能高達數千億元,甚至可能更多。
其中僅與中石油一家相關的貪腐涉案金額就高達1020多億元,這一數字幾乎是2013年國資委直接監管的113家中央企業利潤總額的10%。
多名專家,均認為中央選擇的反腐節點很恰當,“反腐已到了不得不發的地步,不然將亡黨亡國”,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官員因為反腐而無所適從,從而降低工作效率,但這并不會影響整體的經濟趨勢變化。
反腐背后的改革邏輯
顯而易見,檢索已偵辦的腐敗案件可發現,土地和礦產開發、交通設施建設等是政府官員貪腐的高發區,工程招投標和設備采購、海外并購,則是央企高管常見的利益輸送通道。
當公權力無限度干預和破壞市場規則的時候,腐敗必然滋生和蔓延,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鬧劇。
四川落馬富豪劉漢自2001年結識權貴周濱之后,他的商業帝國迅速膨脹,橫跨金融證券、能源電力、房地產、礦業開發等多個領域,資產高達400億元。
梳理劉漢案清晰地看到,官商勾結、暗箱操作貫穿了他整個的發家史,他的許多商業對手遭遇排斥而退出市場。
復旦大學經濟學者陸銘認為,“反腐對經濟增長有益,包括對于經濟增長有潛在的收益,也包括對于社會發展公平性的收益,還有就是反腐敗本身可以成為一種價值。”
他認為,反腐的根本任務是進行市場建設,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市場,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腐敗活動的根源—政府的特權。
一些分析人士總結反腐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七重利好,包括:支出效率提升,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康的市場經濟;社會緊張局面緩和;提升勞動生產率;有利于中國經濟避開“增長陷阱”;收繳大量贓款,充實國庫,為經濟發展注入資金;擠掉腐敗經濟泡沫,推動行業轉型;利好A股。
林卿穎撰文指出,“當下的反腐巨浪背后兼具改革邏輯,反腐和經濟增長并不矛盾。反腐和改革,其歸宿終將并軌一處,那就是建立可持續經濟增長生態。”(編輯 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