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光伏行業復蘇“乍暖還寒”的關口,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再度襲來。繼美國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將調查范圍從中國內地擴大到中國臺灣地區之后,澳大利亞日前也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21日,國內主要光伏行業組織與部分大型光伏企業在上海發布聯合聲明,強烈反對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發起的第二次“雙反”調查。此次中美光伏貿易爭端將何去何從?市場預計,如不能“合作博弈”化解紛爭,最終結局或為“雙輸”。
“雙反”調查愈演愈烈
今年以來,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發起第二輪“雙反”調查。按原定計劃,美國商務部將于今年6月2日公布反補貼初裁結果,7月28日公布反傾銷初裁,12月11日公布反傾銷、反補貼終裁。2015年1月2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最終裁定是否征稅。
而繼美國與歐盟之后,澳大利亞5月中旬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對于這些貿易壁壘,正在此間參加第八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的光伏企業普遍表示擔心。
雖然從表面上看,澳大利亞的市場并不大,去年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光伏產品近700MW,占出口總量的5%左右。但業界擔心,一旦這種行為引發其他國家效仿,導致針對光伏產品的貿易壁壘在全球蔓延,剛從谷底爬起來的中國光伏企業難以應對。
陽光電源副總裁鄭桂標表示,擔心貿易保護未來不只是發生在光伏組件上,也會出現在包括逆變器在內的其他組件上,并且在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內光伏企業占有率較高的市場重蹈歐美“雙反”覆轍。
對抗博弈或導致“雙輸”格局
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孫廣彬看來,中國光伏產業根本沒有傾銷,更不存在非法補貼,針對中國光伏的指責純屬子虛烏有。“美國發起第一次‘雙反’調查時,中國光伏產業提供了大量事實證據證明中國光伏企業并不存在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然而調查機關與起訴方無視中方的合理抗辯。”孫廣彬告訴記者,“2014年進行的第二次‘雙反’調查更是無視美國現行有效的原產地規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
基于上述背景,中國光伏行業發表措辭強烈的聯合聲明,堅決反對美國“雙反”調查,呼吁中美雙方通過磋商談判化解貿易爭端。多位光伏行業企業家表示,一旦最終裁定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將導致“雙輸”格局。
天合光能副總裁楊曉忠表示:“表面上看來,美國這么做損害了中國光伏企業的利益;長遠來看,這將抬高美國同行的成本,從而拖累美國的就業和稅收,因此美國太陽能協會中已有100多個企業會員表示反對。”
孫廣彬建議企業首先應積極應訴,聘請國內外一流的律師和公關團隊;其次,宜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調整全球戰略布局;其三,謀求通過高層對話來妥善解決貿易爭端。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坦言:“最后是否會征收高反傾銷稅目前較難判斷,關鍵看美方在光伏案上側重于選擇‘合作博弈’還是‘對抗博弈’。”
市場還有傳言稱,原定于6月初公布的反補貼初裁結果可能被推遲至7月中下旬,顯示這場貿易爭端也許還有回旋余地。
光伏行業“機遇大于挑戰”?
既然“時運不濟”,該如何突圍?業界人士認為,在貿易保護措施日趨蔓延的國際市場上,企業宜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調整全球戰略布局,“苦練內功”或是國內光伏產業復蘇的關鍵。
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分析認為,隨著國際貿易環境再度趨于惡化,我國光伏行業面臨深度調整。而國內光伏產業目前存在三塊短板:一是材料、裝備等關鍵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尚存差距,基礎研究有待加強;二是資金支持及政策扶持過于偏重應用環節,對制造業研發及技術改造支持不足;三是發電并網等有關政策仍有待細化落實。
記者在此間舉行的光伏展上看到,“新科技”成為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例如,上海華友金裕微電子有限公司最新發布的科技成果——電沉積工藝的“高效焊帶”就受到眾多參展商的青睞。
華友總經理譚偉表示,面臨歐美澳對華光伏產品的持續打壓,國內光伏行業復蘇亦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光伏企業還是應加大科研投入以降本增效。華友就以“技術為本”,定位高端路線,通過創新驅動和差異化競爭取得了一定成效。
亞洲光伏產業協會主席、保利協鑫能源董事局主席朱共山認為,低端領域的同質化與價格戰必然引發行業洗牌,但是在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會持續分享政策紅利,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的出臺,市場長尾效應明顯。總體來說,國內光伏行業“機遇大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