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年報和2014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A股市值前100的上市公司里,大部分公司的流通股東列表變化不大。相對而言,股東變化較大是幾家消費類公司,包括伊利股份、長城汽車、復星醫藥等。中國聯通和海螺水泥股東變化也較為激烈,但中國聯通是被大舉減持,而海螺水泥是被外資股東猛烈增持。
藍籌少人問津
2013年年報和2014年一季報披露結束,與二級市場走勢一致的是,大部分權重股的十大流通股東變化不大。
以中國石油為例,僅有中國人壽旗下的一個投資產品退出十大股東列表,其他幾個流通股東的持股只是略有變化。中國石油的前十大股東中,社保基金和中國證券金融公司長期位于十大股東之列。社保基金持有4億股,而中國證券金融公司持有約2.6億股。最近幾年,中國石油的基本面變化不明顯,而二級市場股價波動也是很小。隨之而來的就是,機構投資者更換不明顯。
中國石油的股東情況代表了大多數藍籌股。中國石油十大股東的最后一位是工商銀行-華夏滬深300,持股不到1300萬股,以中國石油不到8元的股價來看,只要以不到1億元的資金,便可以進駐這家市值達萬億的上市公司十大股東名單。
業內人士分析,藍籌股已被市場極度冷落。1億元可以成為前十大股東的情況,說明中國石油股東高度分散,機構對于投資這類公司比較謹慎。最近幾年來,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入,藍籌股背后的傳統投資拉動型經濟不被市場看好,是藍籌股被拋棄的主要原因。
此外,去年底至今年初,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經濟類上市公司受到基金追捧,市場火力集中在創業板上。在這樣的背景下,藍籌股少有資金關注,也就不存在股東籌碼劇烈交換的戲碼。
三大消費股換防
在大市值公司中,僅有幾家公司股東列表更替明顯,伊利股份、長城汽車、復星醫藥是代表。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是,業績出眾,股價上漲,是最近幾年來市場上的明星公司。
伊利股份的一季報顯示,有5個股東退出了十大股東列表。從數據分析,這些股東很可能是因為其他股東大舉增持,從而使得他們的持股數量達不到前十大股東門檻,從而被動退出。
在年報中,1300萬股就能夠進入伊利股份的前十大股東列表,而到一季報中,2000萬股成為伊利股份十大股東名單的入場券。在這背后,MORGAN STANLEY &CO. INTERNATIONAL PLC等、全國社保基金五零三組合等5只基金大舉增持進入股東列表。
機構的大舉增持很明顯是看好伊利股份的業績成長。在經濟大勢不好的背景下,伊利股份連續實現業績快速增長。伊利股份去年實現盈利31.87億元,同比增長 85.61%。公司2014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0.36億元,同比增長11.18%;凈利潤10.84億元,同比增長122.54%。
復星醫藥、長城汽車也是最近的市場明星股,與伊利股份的機構單邊增長不同,這兩家的股東變化呈現巨大分歧。
復星醫藥前十大股東的門檻在去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都是1000萬股左右,在這樣的背景下,卻有4位股東退出十大股東列表,又有4位股東新進入股東列表。同時,一直在復星醫藥十大股東列表中的兩家機構也是分歧明顯,社保基金旗下1只基金一季度增持了超過600萬股,而華安宏利基金卻減持了約千萬股。
近來,復星醫藥因涉足民營醫院等原因獲得市場追捧,但是業績增長并不是很明顯。分析人士認為,在業績沒有明確的情況下,機構對公司的估值發生分歧也很容易理解。
類似的,長城汽車一季度有6家機構新進入十大股東列表。對比數據后發現,這些新進股東并非因為別的股東減持而被動進入,而是因為其他股東大舉減持,而這6家機構大舉增持所致。
前些年,長城汽車SUV車型在國產車市場大受追捧,但是隨著其他汽車公司的追趕,長城汽車的競爭壓力逐步增大,機構的分歧也就隨之而來。
在傳統行業中,海螺水泥和中國聯通是股東變化最劇烈的兩家公司。中國聯通是單純地遭到機構的大幅減持,而海螺水泥的情況卻引人注目。
海螺水泥十大股東名單的入場門檻從年報的2800萬股提升到一季報的約3500萬股,各路QFII更是大舉增持。CITIGROUP GLOBAL MARKETSLIMITED 、MORGAN STANLEY &CO. INTERNATIONAL PLC、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等三大外資機構大舉增持進入十大股東,而原有的3家外資機構也是大舉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