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3中國煤炭裝備制造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新鮮出爐,這是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首次公開向社會發布的權威性行業發展報告。《報告》指出,2002年以來,煤炭需求急劇增長直接帶動煤炭開采和加工利用裝備業步入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同時,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暫時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業在未來10年內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為了跟上煤礦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步伐,煤機制造企業應加速整合重組,通過提升自身競爭力迎接機遇與挑戰。
有專家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水平與煤炭工業整體發展要求相比,還有一些不適應、不協調,存在著技術和裝備水平發展滯后的問題,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綜采設備的制造設計、加工工藝、高強度材料和關鍵質量指標等方面,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煤炭生產技術與機械裝備創新研發投入不足。目前,全國煤機生產企業總體小而散,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國內煤機制造業應集聚產業優勢資源,優化產業鏈條,打造產業化集群。
可喜的是,近年來,大部分煤機企業積極推進聯合重組,并購核心業務,生產規模、研發能力和產品配套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如中煤裝備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撫順煤礦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西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提升了“三機一架”成套研發制造能力;張家口煤機廠通過整體并購英國帕森斯礦用鏈條公司,擁有了國際最先進的制鏈設備、技術和知識產權;山西省以太原重型機械集團為龍頭,整合了太原礦山機械集團、山西煤礦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共同成立了“山西煤機成套裝備聯合體”,重點發展煤炭綜采成套設備。
與此同時,國外煤機企業也紛紛進入我國市場。如美國機械制造巨頭卡特彼勒公司成功收購鄭州四維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煤機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整合了煤機制造資源,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煤機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
根據統計資料,中煤裝備公司、天地科技、鄭煤機位于我國煤機工業50強的前三名,工業總產值都過百億元,體現了集團優勢。目前,單個整體工業制造園面積過千畝的有6家:張家口煤機、三一重裝、鄭煤機、平頂山煤機、鄭州四維、太重煤機,這些企業均體現出了專業化生產水平。
此外,西安重裝、北方交通重工等一大批企業建設了新型工業園;淮南、淮北、昌吉、雞西等以城市為依托打造了煤機基地;兗州、新汶、徐州、晉城等煤業集團都加大投入成立了煤機裝備集團。
專家介紹,隨著煤炭工業快速發展,煤機制造業加大了技術改造力度,出現了新一輪的大調整,目前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煤炭企業在制修廠的基礎上加大投入拓寬煤機制造,進一步做大做強,作為煤業集團發展一大板塊。如大同、晉城、新汶、徐礦、兗州、山東能源、冀中能源、龍煤等煤業集團。二是煤機企業到煤炭基地建立修造廠,如中煤裝備公司到內蒙古、貴州,鄭煤機到新疆、內蒙古,國際煤機到新疆、內蒙古,天地科技到寧夏、貴州建立維修基地。三是煤機企業和煤業集團聯合建廠,如鄭煤機和潞安、大同,中煤機械集團和西山、大同等聯合建廠,波蘭煤機和新汶聯合建廠,德國煤機企業和晉城聯合建廠。四是主要產煤地區建立煤機制造工業園區,構建產業集群,如淮南、淮北、新疆、雞西、湖南、河南、鄂爾多斯等。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業走過了60多年的風雨歷程,已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制造體系,煤機重大裝備國產化和成套化已取得顯著成效。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煤機裝備制造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裝備國產化水平、增強大型成套裝備制造能力和產品的可靠性為目標,以攻克核心技術、加快關鍵部件研發為重點,以推進煤礦裝備業結構調整、品牌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抓手,促進煤礦裝備制造業健康發展,為煤炭工業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