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霧霾,讓京津冀三方坐在了一起。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張慶偉介紹,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新機制正在完善,三地將聯手抗擊重霧霾天氣。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新機制的建立,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自1986年“環京津”戰略提出以來,打造“首都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帶”等提法層出不窮。但囿于地方發展的不同利益訴求,三地攜手發展的“藍圖”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為整治環境,津冀等地的部分企業停產,才讓決策者意識到區域防治污染的重要性。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大相徑庭,北京已經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天津把目光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而河北仍是以鋼鐵、冶金為主的傳統產業。從燃煤數據可見一斑,北京每年燃煤量為2000多萬噸,天津達7000萬噸,而河北則高達2億多噸。
按照現有的發展格局,河北更多被定位為京津的產業轉移承接者,而希冀京津所發揮的產業輻射作用,卻由于財稅體制、區域利益格局等緣由而難以落實。去年北京市技術輸出流向中,56.3%流向外省市,其中輸出到河北的僅占2.4%。
霧霾的出現,令各方政府認識到區域協同的重要性。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來源,區域輸送占25%左右,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區域輸送可高達40%以上。區域污染輸送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大氣治理面臨的共同問題。
現在,京津冀三地都表達了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新機制的意愿。新機制將包括三地重大環保項目統一規劃建設、聯合執法監管和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跨區域污染防治協調處理和會商、環境信息共享、區域大氣污染預警應急、生態補償等。
但這僅是治標之舉,還不是治本之策。關鍵要以聯手治霾為契機,形成倒逼機制,大力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統籌區域環境容量,統籌科技資源配置,健全利益決策和協調機制,建立資源補償和生態補償機制,形成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的有效激勵機制,使“環渤海經濟圈”實現綠色高效發展。
霧霾來臨,為我們反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將為推動區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畢竟“霧霾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