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規劃:煤炭行業鼓勵煤層氣產業發展
3月22日,國家發改委批準發布了《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肯定了“
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取得的成績,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十二五”規劃的總體思想依然延續之前征求意見稿的“總量控制、份額管理、稀缺煤種保護”的思路,對于“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消費總體指導思想——控制“十二五”總體煤炭消費量增長:出于對限制粗放型經濟過度消耗煤炭的考慮,2015年煤炭生產能力將控制在41億噸/年。其中:大型煤礦26億噸/年,占總能力的63%;年產能30萬噸及以上中小型煤礦9億噸/年,占總能力的22%;年產能30萬噸以下小煤礦控制在6億噸/年以內,占總能力的15%.煤炭產量控制在39億噸左右,原煤入選率65%以上。“十二五”新開工建設規模7.4億噸/年,建成投產規模7.5億噸/年,結轉“十一五”建設規模3.6億噸/年,結轉“十三五”建設規模3.5億噸/年。形成10個億噸級、10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煤炭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
生產布局明確遵循“稀缺煤種保護性開發、壓減小煤礦產量、重點發展陜、蒙、新、寧、甘”:本次正式規劃細化了此前的征求意見稿內容,明確了東中西部的生產布局和煤種安排。2015年煤炭產量39億噸,主要增加發電用煤,合理安排優質煉焦煤生產。煤炭生產以大中型煤礦為主(100萬噸/年及以上),繼續壓減小煤礦產量。2015年,東部(含東北)煤炭產量4.6億噸,占全國的12%,其中黑龍江、山東產量保持穩定,其他省(市)下降;中部煤炭產量13.5億噸,占全國的35%,其中山西產量增加,河南、安徽產量保持穩定,其它省下降;西部煤炭產量20.9億噸,占全國的53%,其中內蒙古、陜西、新疆、寧夏和甘肅產量增加,貴州、云南產量略有增加,重慶和四川產量下降。
“十二五”期間加大鐵路、港口運能建設,鐵路規劃運力30億噸:預計2015年全國需要鐵路運力28-30億噸,規劃鐵路運能基本能達到。煤炭調出省區凈調出量16.6億噸,其中晉陜蒙寧甘地區15.8億噸,主要依靠大秦線、朔黃線、石太線、侯月線、蒙冀線、隴海線、寧西線和山西中南部通道等組成橫向通道,由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以及規劃建設的蒙西、陜北至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煤運鐵路等組成縱向通道。2015年新疆規劃調出0.3億噸,主要供應甘肅西部、青海和川渝地區、鐵路依靠蘭新鐵路電氣化改造和蘭渝鐵路建成投運;云貴地區規劃調出0.5億噸,主要調往廣東、廣西和湖南等地。除此之外,預測2015年,北方港口海運一次下水量7.5億噸。交通運輸規劃煤炭裝船能力8.3億噸,基本滿足需要。
“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推進兼并重組:按照一個礦區一個開發主體原則,通過兼并重組,全國煤礦企業數量控制在4000家以內,平均規模提高到100萬噸/年以上。神東、陜北、黃隴、寧東基地,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千萬噸級礦井群。晉北、晉中、晉東基地,重點做好整合煤礦升級改造,適度新建大型現代化煤礦,加快發展煤層氣產業,對優質煉焦煤和無煙煤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冀中、魯西、河南、兩淮基地,做好深部資源勘查,建設接續煤礦,限制1000米以深新井建設。蒙東(東北)基地,內蒙古東部褐煤礦區重點實施煤電項目一體化開發,優先建設大型露天煤礦;黑龍江、遼寧切實做好煤礦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建設接續煤礦。
云貴基地,加快建設大中型煤礦,大力整合關閉小煤礦,調整煤炭生產結構。新疆基地,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后備基地,實行保護性開發,強化可持續發展,重點做好規劃,優先建設大型露天煤礦。
投資建議十二五規劃中“西部大開發、中部保護性開發、東部限制性開發”的思路未變,尤其提到“加快發展晉北、晉中、晉東基地的煤層氣產業”,為下一步山西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細則出臺埋下伏筆。我們繼續維持行業“增持”評級,投資組合為:蘭花科創、潞安環能、山煤國際、中國神華、永泰能源。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