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籌謀深海資源 中國再探印度洋
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日前核準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提出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區申請,使得中方獲得了位于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內1萬平方公里的勘探區。
這是自國際海底管理局去年5月通過《“區域”內多金屬硫化物探礦和勘探規章》后接受并核準的第一份相關資源勘探區申請。它也是大洋協會在東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之后,我國在國際海底獲得的第二塊享有專屬勘探權的海底資源勘探區。
根據中國大洋協會8月4日發布的消息,此次申請獲得核準后,大洋協會將于年內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為期15年的勘探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內,中國大洋協會在上述海底區域對多金屬硫化物資源享有專屬勘探權,并在未來開發該項資源時享有優先開采權。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團體可以根據國際海洋法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有關資源的專屬勘探和優先開發的申請。
除中國外,俄羅斯、印度、日本、法國等國家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獲得了相應的海底資源勘探區。在印度洋,除了中國這次獲得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印度也有一片多金屬結核勘探區。
和多金屬結核一樣,多金屬硫化物是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主要海洋礦產資源之一。多金屬硫化物因富含銅、鉛、鋅、金和銀等金屬,而具有潛在經濟價值和開發前景。
“對深海資源的需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對深海資源的需求是明顯的。”8月4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也是中國大洋協會下屬中國大洋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主任。
去年1月,作為中國大洋科考21航次第五航段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環境調查的首席科學家,周懷陽曾帶隊前往西南印度洋進行考察。他正在負責申請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熱液成礦過程與硫化物礦區預測項目,這也是科技部基礎科學研究“973計劃”的一部分。
雖然專注的是環境、生物這方面的科學研究而非資源勘探,但周懷陽和同事們的工作將為大洋協會提供學術咨詢。
據周懷陽介紹,中國對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區的考察還處于初步階段,對該地區的勘探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海底礦區的勘探期非常漫長,東太平洋的多金屬結核礦區的考察勘探工作自上世紀90年代初已經展開,現在距離開采依然很遙遠。”
即便完成了勘探,未來的開采工作更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其中有技術和成本的原因。“目前海底采礦技術尚未成熟;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國際金屬價格仍會比較低廉,深海開采成本相比起來過高。”周解釋說。
中國深海勘探技術正在發展。近日,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開展了海水、海底生物和多金屬結核采樣的試驗工作。
“從長遠來說, 蛟龍 號的技術對新礦區的勘探應該有一定的幫助,但何時能夠具備相應的能力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周懷陽說。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在深?茖W和技術方面,無論在人才隊伍、技術水平還是研究能力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十分落后,“有二三十年的差距”。
在周懷陽看來,與對深海戰略資源的需求相比,目前最有意義的還是對深海的研究,中國科學家應該也加入到世界深?茖W研究的大家庭中,共同推進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如果科學技術不到位,有關深海資源的探索和利用也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