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廠集體轉戰海工裝備“無近憂有遠慮”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7-29 新華網 關注度:0]
摘要: 在上半年經歷了全行業的“接單難,交船難”之后,7月下旬振華重工同西班牙企業簽訂的22億美元海工裝備采購合同令市場頗感振奮。在日前于上海舉行的“中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發展論壇上”,與會的造船業人士紛紛表達了對于海工裝備的看好,并將其視作為...
在上半年經歷了全行業的“接單難,交船難”之后,7月下旬振華重工同西班牙企業簽訂的22億美元海工裝備采購合同令市場頗感振奮。在日前于上海舉行的“中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發展論壇上”,與會的造船業人士紛紛表達了對于海工裝備的看好,并將其視作為繼船舶制造之外的又一大業績增長點。但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卻告訴記者,不可對海工裝備前景過分描繪,要防止企業一擁而上,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海工裝備主要用于海洋油氣的勘探開采,從2002年到2007年,全球海洋油氣的年均投資總量達千億級美元,市場容量非常可觀。中國方面由于受能源短缺的刺激,近年來海洋油氣的開采步伐也在加快。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周守為就在日前的“中國海洋論壇”上透露,中海油正在渤海、南海深水區、沿海籌建三個“海上大慶”,由此帶來的海工裝備需求也非常具有想像空間。
海工裝備的旺盛發展勢頭對國內船廠而言堪稱“救命稻草”。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上半年國內船舶行業70戶重點監測企業新承接訂單僅546萬噸,同比下滑80.7%。需求的銳減讓造船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愈發凸顯,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22日表示,目前全國造船有效需求在5000萬噸左右,但是船舶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6600萬噸,這意味著有四分之一的產能是過剩的。
在造船業遭遇困境的同時,國內港口機械龍頭企業上海振華重工日前簽訂的22億美元海工裝備采購合同在市場引起格外關注。該合同是上海市裝備制造業當前最大的一個出口合同,且毛利率明顯高于船舶制造,對船廠吸引力頗大。實際上,在此之前,國內船廠已紛紛開始在海工裝備領域布局,除了占據主導地位的兩大央企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外,民營船廠代表江蘇熔盛重工總裁陳強日前也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正在進軍海工裝備領域,并計劃將來自這部分的收入做到企業產值的40%左右。
“根據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到2011年國內企業在全球海工裝備市場的占有率要從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10%,短期來看的確要重發展”,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告訴記者,“海工裝備不同于船舶的批量生產,如果船廠不加引導一擁而上,很容易造成新的產能過剩”。
工信部裝備產業司船舶處處長由淑敏在論壇上也提醒說,目前中國海工裝備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總體上還遠不能適應國內國際深海油氣開發的需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比如海工裝備的配套設備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七成以上需要進口,關鍵設備配套率不足5%”。由淑敏表示,工信部將引導企業在這些“瓶頸”上取得突破,確保海工裝備制造業成為中國船舶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