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程序,選擇井號,雙擊鼠標……一口生產井從油藏類型、生產時間、材料費和銷售收入等近百項詳細信息清晰呈現在電腦屏幕上。
4月16日,遼河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經濟評價中心員工許艷一邊操作電腦一邊向記者介紹,經過9年的研究和籌備,遼河油田在集團公司率先建成完整的經濟評價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積累了1200多萬條涵蓋投資、產量、成本和效益四個方面的單井與區塊生產經營數據,讓2萬口生產井有了自己準確的身份檔案。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經濟評價中心劉斌說: “這既是數據庫,又是經濟評價結果庫,所有生產井的效益類別一目了然,可以為油田生產經營及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以往,遼河油田勘探、開發和財務等領域有各自的單項數據庫。技術人員進行產能建設投資和項目后評價等生產經營分析時,需要分系統查找數據再逐項整合,影響工作效率。這套完整的經濟評價數據庫,以自主研發的單井效益評價系統為主,將遼河油田近10年來所有生產井的投入和產出狀況進行分類整理。打開數據庫輸入數據,可自動生成單井效益評價,具有簡明、高效、易操作的特點,鞏固了生產井經濟評價的工作基礎。
目前這套數據庫系統分三級管理。基層采油單位作業區負責采集每月的單井基礎數據;采油廠負責廠級公共費用的采集、分攤、匯總及對作業區錄入數據的審核工作,形成采油單位的經濟評價基礎數據;油田公司對采油單位錄入的數據進行審核,匯總形成油田公司經濟評價數據庫。三級管理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