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兩年的
西氣東輸二線(下稱西二線)工程深圳
LNG(液化天然氣)項目選址拉鋸戰,終于塵埃落定。
“香港支線的深圳大鏟島LNG站址已開工建設”,
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總裁周吉平3月29日對財新記者說,中石油爭取在2012年底前實現對香港供氣。原本今年6月是實現香港供氣的最后時限。周吉平解釋稱,諸多因素導致向港供氣時間進一步推延。
財新記者調查了解到,該支線工程深圳LNG站址選擇,因涉及安全隱患,以及與招商局的利益糾紛等問題,一度止步不前。招商局和多部委代表曾聯合杯葛落址深圳大鏟島,但在長達兩年的選址拉鋸戰之后,終又重選大鏟島。
一切似乎回到了“原點”,但又大有不同。和最初規劃相比,最新確定的規劃方案僅將大鏟島設為加油站和應急儲罐,300萬噸-600萬噸/年的調峰站及配套碼頭則另行建于深圳東部海灣迭福北的官湖社區。
“要從官湖社區填海造陸200畝,工程時間大概兩到三年。”深圳市龍崗區葵涌街道官湖社區書記邱曉文指著前面一大片海域向財新記者介紹說。
沿著邱曉文的指向,官湖沿海向南幾百米外,則是另一家石油央企中國
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
中海油)已建投產的廣東大鵬LNG接收站,和在建的迭福LNG項目。不出意外的話,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上述兩個LNG接收站,將在此共用航道、錨地,并通由同一管網輸往終端。
這一安排,用深圳市國資委主任柏立新的話說,是各方“協商的結果”。這場涉及多家國企、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博弈,最終在社區維護環境的微弱反抗聲中,得以落定。
大鏟島爭端
作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工程,西二線工程源于中亞,經由中國14個省市區,蜿蜒8645公里,包括一條主干線、九條支線和三座地下儲氣庫,總投資1422億元人民幣,建成運營的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一供給珠三角和香港。
中石油預計,2015年西二線工程將實現對廣東(包括深圳)91億立方米、廣西11億立方米、香港10億立方米,共112億立方米的供氣。
項目專家向財新記者介紹,考慮到長距離管輸天然氣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資源方或管線出現特殊情況時管輸天然氣有可能中斷或減量,為避免突然停氣,并用戶調峰和應急的需求,特需在珠江口附近建設一個LNG接收站。大鏟島LNG接收站規劃即是除接收中亞管道提供的主要氣源外,還接受海上LNG船運供應的應急補充氣源,補充氣源主采于中東、澳大利亞等地。
中石油稱,深圳LNG應急調峰站是將LNG接收站與天然氣長輸管道聯網,“海氣”與“陸氣”多氣源互補,為“中國天然氣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但自2009年中石油將深圳的大鏟島作為香港支線接收站和調峰站選址方案上報,招商局即聯合國家海事局、交通運輸部多部委聯合反對。
位于深圳西部的工業用島大鏟島,分布著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重工和友聯船廠。2004年,為了促進修船業發展,招商局總投資25億元在大鏟灣港區創建孖洲島友聯修船基地,號稱亞洲最大的修船基地項目之一。
“按安全規定,在距LNG接收站400米距離內,不允許有明火作業,這對以修船為主要業務的友聯船廠無疑是‘致命’的。”一家深圳油船運輸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此外,LNG接收站來往的LNG船舶進出碼頭、靠近泊位及裝卸作業時,“會對安全區的船只進行通航管制,這樣大鏟灣港區的船運通航活動會受到影響。”大鏟島選址專家團成員、中國海洋學專家顧民權告訴財新記者。LNG船啟動時,一定范圍區域內的船舶不能進出港、回旋及靠離泊。這是任何集裝箱班輪公司都無法接受的運營條件。大鏟灣一期碼頭已開通國際班輪13條,每周另有約100條駁船到港。而招商局預測,隨著碼頭營運不斷上升,將開通數十條國際班輪航線,每日將有100條駁船到港。“與LNG在航道與水域使用上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2009年大鏟島方案一提出,招商局即通過選址專家組提出十大問題,包括通航安全評估、通航管制影響、應急方案及基礎數據核定等。與此同時,交通運輸部也致函國家發改委,明確指出大鏟島建設LNG項目對區域交通等負面影響較大,要求另行選址。
國家能源局和中石油選擇讓步。國家能源局隨后主動示好,稱“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能源和交通均不可偏廢”,表示“無意改變區域交通運輸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格局”;并退而求其次,提議將大鏟島單獨設為應急站,僅保留應急儲罐和小型碼頭,調峰站改址深圳東部建設。
但這仍未得到招商局的同意。“若在大鏟島建設LNG儲氣罐,其危險區帶將超過1600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多個重要的城市基礎設置均處于LNG項目的危險區帶內”,招商局認為,這同樣嚴重威脅到深圳這座城市的公共安全。
再選址瑕疵
顧民權告訴財新記者,因多部門反對,專家們開始將目光鎖定深圳東部大鵬灣。最終確定的方案中,大鏟島功能設定由此前的接收站和應急調峰,改為僅作直供香港的天然氣加油站,“沒有LNG船舶就沒有安全隱患。”顧民權說。
深圳東部的大鵬灣被選中為新的接收站址,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航運船舶少。據內部人士透露,中海油已在大鵬灣建有兩個LNG項目,也是促使中石油“有充分理由”選址東部大鵬灣的原因。
中海油的兩個LNG項目,是指已建的大鵬LNG接收站和在建的迭福LNG接收站。這兩個LNG接收站,分別位于深圳大鵬東岸的秤頭角和迭福,沿海而設。
其中,大鵬LNG接收站是中國第一個引進外國氣源的LNG試點項目,氣源來自澳大利亞西北海底的西北大陸架氣田。2006年正式建成運營,供氣量1000萬噸/年,供氣范圍覆蓋深圳、東莞、廣州和佛山四市的城市燃氣、新建和油改氣電廠用氣,并通過香港用戶自建的海底管線向香港供氣。
迭福LNG項目,項目總投資超過76億元人民幣,氣源來自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建成后每年將有300萬噸進口液化天然氣運抵深圳大鵬,在深圳接收儲存,并通過管道65%直供電廠用戶,35%供應深圳、東莞、廣州、佛山和香港等地的城市燃氣用戶,年產值有望達100億元人民幣。
上述兩個項目均為中海油和廣東地方政府投資建設。中海油當初亦考慮過落址大鏟島,但因招商局反對和“技術問題”而放棄。
一位天然氣管道協管的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由于大鏟島方案被放棄,為連接目前的大鵬LNG接收站和西部幾家發電廠之間的管道運輸,中海油敷設了貫穿了龍崗、南山、福田、寶安等深圳多個區域的管線,綿延70多公里,特別是南山區約10公里的輸氣管道直接在城市道路下敷設,承壓超過了9.0MPa,遠遠高于《城鎮燃氣設計規范》,人口產業高度密集的地下燃氣管道輸配壓力不應大于4.0MPa的國家要求。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一旦發生觸碰,將有可能帶來大災難”。
盡管如此,按照妥協方案,中石油也步中海油后塵,將LNG接收站設于東部大鵬灣,新的管道建設即將開始。
按照中石油西二線管道輸配安全要求,其中之一的管線壓力將按照10.0MPa設計,這就要求規劃過程中,嚴格規劃出32米的死亡范圍、55米的傷害范圍、154米的事故范圍。“在死亡范圍內不得規劃建設其他地面設施,在傷害范圍內不得規劃建設民居、大型房產,在事故范圍不得建設醫院、學校、商場等人口高度密集的重大公共設施。”
搶奪廣東市場
西二線香港支線被賦予特殊意義。按照中石油的說法,西二線工程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設立應急調峰,是為了落實2008年國家能源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的關于供氣供電問題的諒解備忘錄。按此備忘錄,能源局承諾通過西二線工程實現對香港的能源供給。
這一說辭未得認可。一位深圳人大代表回應稱“不能為滿足香港需求,而以犧牲深圳安全為代價”。競爭對手中海油的相關人士則表示:“中海油的大鵬LNG項目已實現對香港供氣,并基本滿足了香港的用戶需求。”
按照西二線供氣量分配,香港供給量僅為10億立方米,氣量不足珠三角的十分之一,復旦大學的一位天然氣研究學者分析說:“從香港市場經濟結構來看,主要為民用和工商,大工業很少,市場規模并不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廣東市場價格承受能力高,再加上車用LNG市場空間,中
石油管道伸進去當然具有戰略意義”。該學者表示。
中石油西二線布局珠三角之前,中海油一直是這里的主角。從1999年,中海油和廣東省政府首次合作,建設廣東大鵬LNG項目開始,中海油陸續在廣東深圳大鵬、惠州、橫琴港等完成了四個LNG接收站的已建、在建及立項工作。
然而,中海油本身能提供的天然氣資源量有限,遠遠不足以支持廣東省在民用、工業、商用等方面對能源的需求。
2011年廣東天然氣總消耗量約為110億立方米。據廣東省發改委預計,2020年廣東省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600億立方米/年。
以深圳為例,《深圳市天然氣發展戰略研究》初步結論稱,2010年、2015年、2020年深圳市天然氣總需求量分別為434萬噸、685萬噸、909萬噸。但除中海油的大鵬LNG項目向深圳供氣和現貨采購外,目前尚無其他供氣。大鵬LNG最大可供深圳氣量約277萬噸,2015年前,深圳市仍存在天然氣供應缺口約408萬噸。
正是在此情形下,中海油決定在深圳建設第二個LNG接收站迭福站。迭福項目的在建,也被視為阻撓中石油西二線落址深圳的一個原因。中海油在2010年度報告中就曾表示,公司天然氣銷售貢獻主要來自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市場布局。
但隨著中石油西二線工程在珠三角的長驅而入,“可以預見,隨著西二線的貫通,未來幾年廣東省天然氣供給從規模到結構上,都將發生重大變化。”一位天然氣咨詢專家如是表示,在他看來,中石油的西二線工程給競爭對手帶來規模氣量沖擊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定價沖擊。
最直接表現來自于廣東省管網的股比調整。2011年11月29日,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運營建立相應的股比調整機制。調整后,廣東粵電集團成為控股股東,中海油為第二大股東,中石油和
中石化并列作為第三大股東,各自股比分別為:28%、26%、23%、23%。
但在2008年3月廣東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時,是由中海油、中石化和廣東粵電集團共同出資,股權結構中,中海油占40%,為控股股東,中石化和粵電集團各占30%,形成了以中海油為主負責的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規劃、建設和運營體系。
股比調整后,盡管在三大石油公司中,中海油仍然領先,但作為后來者的中石油,在參股過程中,能直接帶動整個股權比例的調整,可見廣東省政府對西二線工程的重大期許。
大鵬灣何去何從
2011年年初,在專家審議的東部大鵬灣六個站址備選方案中,中石油最終確定迭福以北的官湖社區為新的LNG接收站落點。
官湖社區書記邱曉文清楚地記得,2011年9月份,一家山東環境評估機構來到官湖社區找到他,說要在官湖附近做環境測算,并要求邱曉文主持召開一次關于LNG項目環評影響公眾聽證會。
也就在那次會上,邱曉文和30多位村民代表得知其所在社區300米處海域區將被征設中石油LNG接收站。了解到當時已獲深圳市政府批準的“海濱第一村”的旅游休閑項目可能因此夭折時,他們一致投了反對票。而中石油代表在會上直言不諱稱:“不排除我們LNG這個項目是高危險項目”,更令他們心驚。
邱曉文介紹說,因深圳前期規劃的失誤,官湖地區在1985年后相繼引進多家印染廠落戶,原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官湖人民飽受20多年環境污染的痛苦。
近年,隨著國際上對環保事業的高度重視,深圳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才逐步迫使上述印染廠搬離。“官湖人民十分珍惜失而復得的生態環境”。
事實上,為保護整個大鵬灣生態,深圳東部沿海規劃已被深圳有關部門嚴格控制,大鵬灣被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八大海灘之一”。2009年,深圳市政府完成大鵬半島保護和開發行動規劃,《深圳東部生態組團分區規劃葵涌、大鵬、南澳(2005-2020)》已獲審批。在設立大鵬新區后,深圳市政府提出了“保護為先,科學發展、精細管理、提升水平”,強調保護是第一位的,大鵬半島也被定位為國際高端旅游休閑文化中心。
基于這樣的規劃定位,官湖社區著手舊改項目,提出了打造“深圳海濱第一村”,并于2008年得到深圳市政府的批復。
“既然市政府已將官湖這3.9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5公里的海岸規劃為人居、度假旅游的勝地,為何現在又準許中石油LNG氣庫這個高危險項目選址立項呢?這不是互相矛盾么?”邱曉文對此表示不理解。
在2011年9月份之前,官湖人還在憧憬旅游基地的未來,但現在他們只想著如何盡可能擺脫多重危險品的包圍,讓官湖社區恢復以往的美麗、平靜。規劃數據表明,中石油LNG接收站項目建成后,大鵬半島LNG的年接收總規模將達到1900萬噸,“這一數字還不算三個接收站的未來擴大規劃后的接收規模”。邱曉文說。三大LNG接收站同地域選址放大潛在的安全風險,而“一山之隔的10公里處即是
核電站”。
多位接受采訪的城市規劃人士一致認為,隨著中石化
油庫、中海油、中石油等多個大型石化工項目在大鵬灣的扎根落戶,大鵬新區規劃為國際旅游休閑文化基地的硬件設施已被破壞,其尷尬地位已顯。
“從中海油在深圳運營LNG接收站的情況來看,無論選址大鵬灣還是大鏟島,都已經對深圳造成了巨大公共安全隱患。”前述天然氣管道協管的內部人士說。社區環境利益也恰是這場圍繞重大能源項目的多方博弈中,惟一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