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第一部專門研究
油氣藏與烴源巖之間關系的烴類
地球化學示蹤體系專著——《天然氣成烴、成藏三元地球化學示蹤體系及實踐》問世。
該書由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所長劉文匯教授主編。由科研院所及高校10多位專家參加編寫的這部專著,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高效天然氣藏形成分布與凝析、低效氣藏經濟開發的基礎研究”下屬二級課題“鑒別混源氣和示蹤成藏過程的地球化學理論基礎與新指標開發”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
據主編該書的劉文匯教授介紹,天然氣藏是天然氣地質學研究的核心,經過20余年的天然氣科技攻關,我國在天然氣成因、大中型天然氣藏形成主控因素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有效拓展天然氣勘探領域,促進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快速增長。
天然氣具有多源、多階形成和多運移相態的特點,混源氣在已發現的氣藏中非常普遍,占有重要比例。雖然對于混源氣聚集的地質和地球化學模型的探索一直備受關注,但是具有科學和實用意義的高效天然氣藏生成、聚集的地球化學理論及混源氣示蹤方法還有待完善。
天然氣成藏具有多源復合特征。一個氣藏,如果不是由單一的端元組分形成,而是由煤型氣、油型氣混源成藏,這時應按實際地質背景確定該區端元組分特征,以多源復合的觀點來討論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內涵。
天然氣組分、同位素示蹤研究目前尚有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包括混源氣聚集過程中天然氣組成及同位素組成的分餾過程和機理問題、輕烴分餾和生物標志物等運聚示蹤問題、稀有氣體示蹤問題。這是解決混源氣鑒別指標、建立地質及地球化學模型,進而建立數學模型的關鍵問題。
國家“973”項目下屬二級課題“鑒別混源氣和示蹤成藏過程的地球化學理論基礎與新指標開發”研究成果專著的主要內容,涵蓋烴類氣體形成、運移、成藏等過程的氣體地球化學示蹤指標的厘定和分析測試技術的進步及理論基礎,系統討論三元體系示蹤指標的相互依存關系、相互印證關系、相互匹配關系,并列舉我國主要大中型氣田成藏過程的三元地球化學示蹤體系的應用。
在穩定同位素成烴—成藏示蹤體系的完善方面,建立天然氣同位素分餾模型及模板,深入探討不同地質過程對穩定同位素組成的影響,開發單體高分子氣態烴的同位素組成指標,開展高效氣藏形成示蹤指標的理論依據研究。
在輕烴化合物成烴—成藏示蹤體系的建立方面,完善輕烴在定性識別天然氣成因類型中的應用,開展輕烴判識混源氣藏指標開發和標準建立,優選既能反映母質類型,又能反映成熟度的輕烴參數,并建立相應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用來定性判識混源氣,特別是示蹤成藏過程。
在兩源混合氣綜合定量判識方面,通過模擬試驗和實測數據,進行端元天然氣組分和同位素組成變化的基礎研究,并對現有混合模型進行驗證,對兩種成因類型天然氣混合作用進行綜合分析,為加強兩源混合天然氣定量判識打下基礎。
通過稀有氣體同位素組成的測定和理論分析,提供天然氣運聚方式新指標;氫同位素組成實驗方法的完善和成烴過程氫同位素分餾模擬,使天然氣中氫同位素研究上升一個臺階。
在三元地球化學示蹤體系間關系綜合研究及典型氣藏地球化學成藏示蹤應用方面,利用天然氣地球化學示蹤體系,反演典型天然氣藏的形成演化和成藏過程;應用敏感性指標綜合解剖塔里木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典型氣藏成藏過程。
據悉,《天然氣成烴、成藏三元地球化學示蹤體系及實踐》全書約32.2萬字,分為天然氣來源的多種途徑及研究方法,天然氣形成的動力學,形成天然氣的微生物作用,天然氣中輕烴的生成及后生變化的分餾作用,稀有氣體地球化學,天然氣成藏過程的示蹤,新技術、新方法與新指標,天然氣成藏的三元地球化學示蹤體系,混源氣的綜合定量判識,典型氣藏示蹤解剖共10章,為從事油氣地質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地球科學類研究生以及大、中專的師生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