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遍布“磕頭機”的戈壁灘里,西北油田
采油三廠采油管理一區維護班班長楊國宏那大紅色的工服特別顯眼,“吱……吱……”扳手擰儀表的聲音傳得很遠。看見記者走進井場,他慌忙摘下大手套,大大咧咧地跟記者握手,手掌大而有力、還有些油膩,膚色黑里透紅,紅色工服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油漬。
下班時間已過,還有幾口異常井的問題沒有處理完,楊國宏感嘆,“近幾年創新技術應用增多,智能化建設的加快,現在都忙不過來。”但油田作業現場工人很少,并沒有“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現在作為西北油田首座井站一體化智能示范區的10-6計轉站,5名工人管理36井。”采油三廠廠長任文博解答了記者的疑惑:智能油田的建成,是助力提質增效重要原因之一。
據他介紹,采油三廠建設智能采油廠從2013年開始建設;2014年全面感知階段,實現單井數據自動采集、生產可視化;2015年自動化攻關階段,實現生產自動控制;2016年智能化攻關階段,實現管理區智能化,預計在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采油廠目標。
智能已經覆蓋整個油田,通過智能采油廠建設在用工水平、生產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現了管理模式由車輛巡檢、人工采集向自動采集、全面感知轉變;由人員駐井、人工操作向無人值守、保障安全轉變;由延時處理、人工分析向自動調控、快速處理轉變;由專業分割、互相獨立向信息共享、業務協同轉變的四大轉變。
在井站一體化智能示范區的10-6生產指揮中心,記者看到“溫控自動調節、自動在線檢測、無人值守
注水、系統遠程調節、無人機巡線”整個過程的“一屏監控”和一站式處理的。
生產指揮中心員工樊長安觀察著屏幕上數據顏色的變化,紅色報警信號亮起時,點擊查看數值和曲線圖,撥打電話安排現場維護班班員工進行維護。
“現場”位于管理區上百公里外沙漠腹地,智能采油廠在沒有建設之前,生產指揮中心的職工就是現場操作人員,長期在沙漠工作,風吹日曬不說,最擔心就是耽擱了時間影響了生產。
“以前是定時巡井,現在是故障巡井,確認問題再由應急小組來處理”,在現場維護的維護班班第楊國宏現在很羨慕10-6,“舒服很多”。遠程中控室改變著石油工人的生產方式,現在智能油田在樊長安的設想中,未來油田業務領域信息化全覆蓋,數據資源、集成協同、預警預測、分析優化。從地下油藏到地面生產、設備運行、管網集輸實現跨專業協作聯動,建立預警模型、專家知識庫,實現關鍵決策點的智能化分析,全面建成智能采油廠。
截至目前,該廠生產井數增加105口,現場優化用工363人,人均開井數量增長43口/人,人均產量1623噸,人均創收增長524.37萬元;異常發現及處理縮短235分鐘;開井率上升到7.4%;躺井率下降到0.5%;檢泵頻次下降到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