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際
油價將在40-60美元之間上下波動。”東帆石能源咨詢公司董事長
陳衛東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表示影響
國際油價的兩大基本原因——供給端和需求端中,相比供給端減產協議的達成,更應關注來自原油需求端的主導性影響。
2017年1月1日,占全球將近40%石油輸出市場份額的歐佩克(OPEC)將正式執行減產計劃,包括原油日產量減少120萬桶且不超過3250萬桶的額度。其中歐佩克中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減產達48.6萬桶,其余13個成員國中,除了尼日利亞和利比亞因內亂免于減產、伊朗維持在380萬桶/日外,均減產4.5%左右。減產計劃制定當天,國際油價上漲約9%。
12月11日,歐佩克和非歐佩克(Non-OPEC)達成了15年來首個“共同減少石油產量”的協議,非歐佩克共計減產55.8萬桶/日。據路透社報道,非歐佩克中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俄羅斯所有石油生產商的石油日產量將實行分步減產,在2017年3月、4月分別減少20萬桶和30萬桶。
12月16日,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因此上調了2017年二季度油價前景預期。高盛將2017年二季度美國WTI
原油價格預期從55美元/桶上調至57.50美元/桶,同時將
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從56.50美元/桶上調至59美元/桶。其分析師預計石油減產計劃遵守比率約為84%左右。
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在2016年最后一期《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季度報告中表示,因歐佩克減產協議達成,將2017年原油價格預測從每桶53美元上調至55美元。并預計當年石油的價格將整體上漲近1/4。但上述報告的主要作者約翰·巴菲斯稱,因歐佩克減產協議的細節和實施情況尚未確定,油價上漲前景還具有不確定性。
歐佩克發布的11月月報也顯示,當前石油產量處于紀錄高位,11月的石油產量達到2008年來最高月石油產量值,若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不能控制產量,2017年全球石油將出現供應過剩124萬桶/日的狀況,油價漲勢將難以持續。
“美國的能效在過去10年提高了80%不止。”陳衛東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作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的美國,石油需求早已達到頂峰。石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交通運輸,工業需求主要集中在石化領域,比例很少。“能源轉型走向低碳化的影響將日益凸顯,能效提高是一種趨勢,中國的歐洲車比例很高,歐洲能效的提高對其石油消費的影響也很大。”他說。
此外,“美國的油氣開發并不是國家意愿可以控制的,是市場化的行為。”陳衛東表示,雖然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肯定對國際油價造成一定影響,但最終將由原油的市場屬性來決定。
自油價下跌以來,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在1-11月總共生產原油18291萬噸(1噸原油約為7.33桶原油),同比下降6.9%。與此同時,前11個月中國進口原油3.45億噸,同比增長14%,進口
成品油進口2526萬噸,同比減少了6.6%。
IEA在12月月報中表示,因中國和美國原油需求有所上調,將2017年全球原油需求上調至9760萬桶/日。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副所長陳蕊預計,2017年國際油價均價會可能在50美元-60美元/桶。2017年全球石油市場會實現再平衡,甚至會出現供應略小于需求的狀況。
《財富》雜志報道稱,美國頁巖油產量是否減少將對國際市場供應乃至油價產生較大影響,因這些頁巖油是造成全球石油供給過剩的主要原因,控制不當將導致油價暴跌。而與之相對的是,油價越高,頁巖油生產的恢復速度越快。
除了供需兩端,影響油價的因素還有美元指數、地緣政治、石
油庫存和異常氣候等。
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指數變動呈反相關關系。若美元持續貶值,歐佩克就需要通過提升原油價格作為應對措施來保持其價值的相對穩定,反之亦然。
12月15日,美聯儲公布其最新貨幣政策決議,將聯邦基金利率0.25%-0.5%上調25個基點,至0.5%-0.75%。受加息影響,當日美元指數最高升至103.1428,這是自2013年1月6日以來美元指數首次站上103關口。
地緣政治危機是對油價影響最大的短期因素之一,自2014年以來的低油價已經造成部分產油國家陷入社會動亂,比如擁有世界上最多探明
石油儲量的歐佩克成員國委內瑞拉,僅11月貨幣迅速貶值了55%。據新華社報道,目前委內瑞拉3000萬人口中約有40%的人沒有銀行賬戶,但現金已經短缺到人均流通現金只能購買一件T恤或一篇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