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11月30日通過的其8年來首個減產協議“引爆”全球石油市場,國際
油價一改頹勢大幅上漲。然而,歐佩克成員國對于協議的執行情況具有不確定性,減產協議對國際油市能否產生持續性影響仍需打一個問號。筆者認為,中國企業一定要看透全球原油市場發展的新特點,及時調整自身的內外布局。
有效協調機制尚未形成
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互動明顯增多,但是全球
原油價格有效協調機制尚未形成,導致減產事宜長期擱淺,直至近日才達成協議。形成這種局面有幾個深刻的原因。
首先,歐佩克成員國、美國、俄羅斯等產油大國之間雖然擺脫了以往的冷戰斗爭模式,可以在多極世界框架下進行溝通、合作,但是自敘利亞內戰開始,產油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爭奪日益增強,石油成為各方爭斗的武器。
其次,全球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能和出口能力大幅增強,現在已不再是歐佩克五大阿拉伯產油國和委內瑞拉統一口徑就能決定組織里絕大部分事務的時代了。這導致歐佩克內外利益交錯,難以快速統一步調。
再次,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美國石油和能源政策有可能發生較大調整。特朗普已經把振興美國石油行業作為振興美國工業的優先組成部分。按照他的規劃,美國石油要承擔出口創匯的重要使命。在中東問題上,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也曾多次表示要對伊朗嚴格制裁。
最后,在美國貨幣政策調整下,人民幣匯率連連大跌,中美匯率變化前景不明朗。人民幣匯率下跌對國內油價調整產生負面影響。可預計由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將增加我國的進口成本,2017年中國
成品油銷售利潤前景未必看好。
在如今全球原油產銷一體化緊密度加強的情況下,以歐佩克為核心的價格調節機制已經失效。全球能源市場需要一個產銷一體化的磋商機制。在當前多極發展構架下,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應一起協商油價和產量平衡問題。僅以少數產油國通過幾次秘密會談就想控制
國際油價的走勢,必將面臨長期的“心力不足”問題。
中國油氣市場出現新變化
在油價持續低迷背景下,中國國內石油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中國原油進口量和成品油出口量持續增加,成品油、天然氣銷售環境出現調整。自2014年國際油價進入下跌通道以來,中國原油進口需求和汽油產量連創新高。2015年,我國開始放松對地方煉廠的原油進口限制,地方煉廠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但是,國內柴油并沒有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成為成品油消費的亮點,反而因為滯銷而不得不通過出口來改善目前成品油銷售結構問題。這也導致部分觀點認為應順應這種趨勢,將原油加工出口發展成一個支柱產業。同時,天然氣也在油價煤價的持續下跌浪潮中因成本優勢不足而導致銷售乏力。
此外,我國
化石能源消費體系還面臨季節性供需不均衡、庫存不足、調峰能力差,管道覆蓋不全,氣煤替代進展緩慢,油品升級依然緊迫,居住低密度村鎮對重質能源依靠強度高,以及國內有關部門對
新能源和可循環能源認識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筆者認為,在國內外石油市場均出現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只有重建全球能源議價新體系,調整多元化石能源結構,正確認識國內油品質量和環保之間的關系,理順國內產銷需求關系和相應稅費制度,才能從購、產、銷、運、管多個層面解決目前油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國內市場消費為何不振
柴油、重柴油和輕質燃料油本身并非天然的重質污染源。在日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由于油品環保標準級別高、執行力度大,柴油是承擔減排任務的主力。柴電混合動力汽車和柴電循環可插電汽車是近年來的新寵,重柴油、輕質燃料油也是船用主要燃料,部分輕質燃料油還是家用取暖爐、取暖鍋爐的主要燃料來源。但在我國,由于對柴油、重柴油、輕質燃料油制定的環保標準較低,有關部門套用指標將這些燃料算作重質燃料,強行限制其使用范圍,生生將本應該是環保的產品“誤殺”成了污染源。
天然氣替代煤項目進展不利則由經濟性和稅費來決定的。一方面
煤炭作為最為重質的石化燃料,卻依然享受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優先發展煤炭作為基礎燃料的政策優待,并沒有承擔環保稅費。另一方面,我國對于凡是經過煉化加工的油品不分用途全部征收燃油稅,稅負比例遠超日美,導致成品油出口價格遠低于國內批發價格的怪現象。這種怪現象一方面扭曲了當前油品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使用低品位煤、柴草為燃料的中國北方農村因成本問題而拒絕使用天然氣、石油氣、優質重柴油、優質輕燃料油,靈活布局輕質石化燃料消費網絡的目標難以落實。
綜上所述,中國目前部分油品和天然氣出現滯銷,不在于這些產品本身缺乏競爭力。這些產品在國外都是被大力普及的優質產品,在中國“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自身的認識錯誤。因此,解決滯銷問題,需要大力提升我國柴油、重柴油、輕質燃料油品質,消除對上述優質油品的歧視性限制措施,改革目前不合理的稅費政策,降低消費成本,改變扭曲的生產、銷售狀態,因地制宜、靈活布局輕質燃料普及網絡,在低人口密度的村鎮普及使用甲醇、煤制氣、天然氣、沼氣、重柴油、輕質燃料油等輕質石化燃料來替代煤炭和柴草,推動形成良好的
石油石化產品消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