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限產協議利好、美原
油庫存意外驟降與OPEC、俄羅斯開會討論減產等炒作因素的持續發酵,將原油市場的做多氣氛點燃并推向高潮。國際
油價一鼓作氣,繪就七連陽的k線走勢,過去一周漲幅近15%,觸及四個月高位,一度突破50美元/桶大關。這令
原油價格50美元見頂的論調風雨飄搖。不少交易員預計,在年底前油價漲至60美元/桶并不是不可能的。
不過,有分析人士提醒,限產協議的落實依然是一個難題,同時美國正處于季節性的需求淡季,原油多頭狂歡過后還需小心限產預期被透支后的大幅回落風險。
“50美元論”根基動搖
國慶節期間,
國際油價穩步上揚,一度收復50美元關口。截至昨日18時30分左右,ICE布油報51.83美元/桶,NYMEX原油報49.61美元/桶。
“OPEC意外恢復產量上限制度引發市場對OPEC減產的預期,加上颶風馬修橫掃美國東海岸導致原油進口短暫受阻,油價在國慶假期期間延續反彈態勢。”東證期貨分析師金曉指出。
上半年大有市場的原油“50美元論”遭遇挑戰,國內外分析人士都將目光看向60美元一線。
“原油市場目前相當均衡,OPEC會談可能令年末油價位于55美元至60美元區間,預計2017年原油均價55美元/桶。”
英國石油CEO表示。
俄羅斯能源部長預計凍產是恢復市場供需均衡的最有效手段,并表示俄羅斯可以考慮減產,但更愿意凍產;俄羅斯的任何凍產決定都取決于OPEC的決定。
金曉認為,短期來看,油價可能會向上突破50美元,主要催化因素是颶風馬修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退以及市場對于OPEC減產預期在目前難以被證偽。
本周三,OPEC部分成員國將與非OPEC產油國在土耳其進行會晤,意圖擴大阿爾及爾會議的“成果”,即將“減產”范圍擴展至非OPEC國家。然而,參會非OPEC產油國勉強才能維持產量,主動去減產預計難以實現。
“OPEC正常雖然在短期對油價造成擾動,但是在中長期的影響卻十分有限。OPEC過去的歷史記錄表明其產量上限最終只會‘形同虛設’,無法起到約束作用。”金曉說。
從持倉和價格表現上看,近期油價上漲伴隨著非商業多頭的持續增倉,而空頭則出現撤離,特別在資金管理類的頭寸上表現十分明顯。截至上周二的數據顯示,WTI資金管理類凈多持倉增加6.79萬手至22.23萬手。
華泰期貨分析師陳靜怡分析,在產油國限產的支撐下,市場的看多情緒較為濃厚。從
布倫特的月差走勢來看,雖然近期油價持續走高,但是近次價差并未隨之收窄,反而是小幅擴大,這與近期市場供應量增加的情況一致。
眾口紛紜說限產
“近期油市受到產油國限產的討論擾動較大,雖然我們并不認為限產在短期對于油市的供應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對于市場的做多氣氛提振明顯。且雖然近期尼日利亞和利比亞的產量有所恢復,但持續性存疑。”陳靜怡說。
OPEC各成員國同意把產量凍結在3250-3350萬桶/天的水平,并對尼日利亞和利比亞進行豁免。但是并不清楚根據哪個口徑的產量作為標準,即使是OPEC本身公布的數據中,也包含兩個口徑的數據,一個是產油國自報的產量,一個是外部渠道統計的數據。陳靜怡指出,兩個渠道的數據差異較大,其中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和委內瑞拉自報的產量約比外部數據產量多20萬桶/天。會議后伊拉克也表示對于產量的統計口徑不滿。
“伊朗產量目前在365萬桶/天的高位,雖說近期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和海灣油氣行業發展公司簽訂新的石油合約進行
油田開發,但是短期的增產空間有限。因此,雖然我們對限產的實施對于油市供應的實質作用有限,但是在尼日利亞和利比亞產量無法快速持續恢復的前提下,油市的供應格局漸趨穩定。”陳靜怡說。
本周俄羅斯將與OPEC在土耳其進行非正式會面,商討限產的實施問題。此前俄羅斯也表示,若OPEC能達成一致協議,將愿意參與限產,但是俄羅斯的情況與沙特類似,目前產量在高位,限產也只是限制產量繼續增加的可能。
金曉認為供需基本面變化并不顯著。首先,OPEC成員國所謂的“減產”尚未付諸實踐。利比亞和尼日利亞產出正常化均是箭在弦上,因此OPEC原油產量易增難減。非OPEC國家原油產量呈現較為明顯分化,歐洲地區產量穩中有增,而其他地區均存不同程度下降。季節性需求旺季逐漸消退,煉廠開工率將逐步下降,這會使得供需失衡問題更加顯著。
“關于OPEC減產協議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各國的配額,目前各產油國的原油產量都是維持高水平,并且仍有提高產量的想法,這些矛盾的存在會令減產協議難以改善油市供應過剩的局面。包括
IEA也預期2017年原油需求增速會繼續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抵消來自OPEC減產的利好影響。”世元金行分析師李杉說。
大國抄底原油
大國逢低買入原油,也給油價上漲帶來助力。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國際油價在經歷大跌后價格持續低位徘徊,各大產油國為避免利益虧損紛紛選擇降產降價。而我國原油產量自身儲量較少,大環境弱勢下,原油產量降幅也不斷擴大,原油進口量快速增長。
據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原油產量同比下降5.1%,其中單6月份產量同比下滑8.9%,為2003年以來單月最大降幅。而同期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12.1%,原油進口量占產量與進口量之和的比重已達64.8%,環比去年同期增長3.8%。
展望后市,卓創資訊分析師高健認為,雖然OPEC達成了凍產協議,但非OPEC方面目前還沒有明確表態。此外,由于前期油價長期維持高位,使得美國頁巖油生產活動逐步復蘇,因此頁巖油再度增產的預期將會極大削弱產油國凍產所形成的利好。與此同時,全球宏觀經濟整體表現依然疲軟,石油消費增速整體低迷。再加上當前全球石油庫存高企,供需關系的矛盾預計短期內難以根除。所以,對于原油后市而言,依然會是“上有頂下有底”的區間走勢。
李杉認為油價在40—60美元/桶區間震蕩的可能性較大。供需端方面,原油市場目前供應過剩的情況較為嚴重,并且各大產油國依舊維持高產量,美國石油活躍
鉆井平臺數已連續15周增加,市場對美國增產的擔憂加劇。美聯儲對加息可謂是緊盯不放,也就是說一旦完成了加息的條件,美聯儲便會毫不猶豫地加息,屆時美元走強也會令油價承受一定壓力。但由于OPEC在上個月達成了減產協議,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供應過剩的壓力,并且美國原油庫存持續減少也為油價上漲提供了助力。
“目前產油國的供應格局趨于穩定,油價上方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原油減產放緩甚至是鉆機數量回升后續傳導到產量的回歸。但是從需求端看較為樂觀,特別是10月初美國煉廠檢修逐步結束后對于原油需求的回升較為明確,因此對于后續油價判斷較為樂觀。”陳靜怡表示。
但限產對于短期的基本面沒有太大的改善,因此并不支持油價過快上漲。陳靜怡預計油價仍是呈現震蕩偏強的走勢,若短期供應回歸超預期導致油價回落幅度較大,仍可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