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格爾木煉油廠,位于格爾木市東郊,隸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是青藏高原上唯一一家煉油化工企業,主要產品有汽油、柴油、液化氣等。可以說,“質量升級”成為了格爾木煉油廠一支看不見的新火炬,照在企業前行的道路上。
格爾木煉油廠,位于格爾木市東郊,隸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是青藏高原上唯一一家煉油化工企業,主要產品有汽油、柴油、液化氣等。近日,記者走進格煉。這家企業。
長明的火炬,是人們印象中煉油廠的一大標志,可是張望了一圈,卻沒有見到它燃燒的蹤影。煉油廠出乎意料地干凈。空氣清爽,毫無刺鼻氣味,煙囪里也沒有滾滾濃煙。廠區內整潔明亮,抬頭可見藍天白云,環顧便有綠樹成蔭。
記者來到中心控制室,看到各生產環節正常運行,生產區里設備正在轟鳴。
青藏高原環境特殊,生態脆弱,作為高原上唯一的煉油廠,能有這樣的環境,既令人欣慰,也令記者好奇:這家煉油廠為什么這么干凈?曾經燃燒的火炬呢?
干凈不干凈,主要取決于生產中產生的有機廢氣怎么處理,是直接排放、燒掉,還是控制回收。格爾木煉油廠的辦法是增加科技投入,重點控制源頭,構成科學管理體系。具體措施主要有:使用密閉性高的閥門及管件,減少揮發;對鍋爐、加熱爐燃料進行油改氣改造;新建干式氣柜,回收利用瓦斯;新建催化煙氣脫硫裝置,凈化排放物。
而燃燒了多年的火炬,就是在干式氣柜回收瓦斯的過程中熄滅的。所謂火炬,就是燃燒生產廢氣的設備,其產生的巨大火焰,高度能達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過去,瓦斯通過火炬白白燒掉,日夜長明,“一天燒掉一輛桑塔納”,現在,瓦斯通過回收利用,作為鍋爐、加熱爐的補充燃料,既節約能源又減少空氣污染。除特殊情況外,火炬已不再點燃,那火苗發出的“噠噠”聲,也沉默了。
“火炬熄滅很久了。現在我們的排放,已經遠遠低于國家標準。”質量安全環保科科長謝斌說。
火炬消失之時,煉油廠開始大規模提升產品質量。
煉油行業與環保有特殊的關系。舉例來說,電腦產品的升級,CPU也好,顯卡也好,是為了提供更強勁的性能,給用戶更好的體驗。煉油行業的產品升級,則以環保為主要目標。隨著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大氣污染形勢日趨嚴峻,這對煉油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品跟得上環保標準,企業才能發展,跟不上,自動淘汰。
油品品質的國家標準,分為國Ⅰ、國Ⅱ、國Ⅲ、國Ⅳ、國Ⅴ,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含硫量。含硫量低,車輛的凈化設施壽命就不致“中毒失效”,達標排放就更持久,有助于減少尾氣污染。研究顯示,在國Ⅲ標準基礎上,國Ⅳ標準能減少輕型汽油車5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
2008年4月,格爾木煉油廠開始建設國Ⅲ產品質量升級改造項目,2011年2月竣工驗收。此時,出廠汽油的硫含量從5000PPm降至150PPm,柴油硫含量從2000PPm降到350PPm。
僅僅兩年后的2013年,汽油國Ⅳ產品質量升級開始。當年11月投入試生產,這時,出廠汽油硫含量從150PPm降至50PPm。
2014年,柴油國Ⅴ產品質量升級改造開始,9月試運投產。產品硫含量由350PPm降至50PPm以下。
從2008年到2013年,再從2013年到2014年,間隔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這與國家政策有關。2013年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油品質量升級,并陸續發布國Ⅳ柴油標準和國Ⅴ汽油、柴油標準。別的行業是市場倒逼企業,煉油行業則是政策倒逼企業,或者環保,或者消亡。
這樣快的升級速度,花費必然是巨大的。要省錢的辦法只有一個:今后盡量按高標準升級。所以,今年格爾木煉油廠在升級柴油產品時,一步到位,跳過國Ⅳ,直接升到國Ⅴ。
截至去年,格爾木煉油廠在不斷擴大產能的同時,減排二氧化硫上萬噸。在為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改善大氣環境做出貢獻的同時,產品質量的升級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保證了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生產清潔油品是我國煉油工業發展的重點。在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形勢下,受環保法規要求和汽車行業對燃料質量要求趨嚴的推動,近年來我國油品質量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繼1997年中國實現汽油無鉛化之后,2000年在全國范圍內執行了新的汽、柴油國家標準,將汽油硫含量從2000ppm降到800ppm,柴油硫含量從5000ppm降到2000ppm,對汽油中苯、烯烴和芳烴等雜質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從2005年7月1日起,我國汽油硫含量進一步降至500ppm。
可以說,“質量升級”成為了格爾木煉油廠一支看不見的新火炬,照在企業前行的道路上。
“火炬是安全生產的‘晴雨表’。生產正常它就正常。看見橘紅色的火苗,大家就知道一切正常,要是冒出長長的黑煙,就說明‘出事了’。”在廠里工作了十多年的謝斌回憶說。
今天,在格爾木煉油廠,安全生產監測已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哪里有問題,包括污染物超標,中心控制室都能隨時知曉。除非有緊急狀況,早已不需要火炬提供安全預警。
除了“晴雨表”,火炬還曾經是令人驕傲的風景。在許多老石油人的心中,每天看到藍天下跳躍的火焰,已成習慣,那是他們智慧和汗水的象征,是他們工作環境獨特的組成部分。
記者問謝斌,火炬的位置在哪里?謝斌熟悉地用手一指:“就在那些大樹的后面。”在火炬最初熄滅時,謝斌也曾有一段不習慣的時期。但他很清楚:“隨著源頭控制和科學管理的逐步升級,熄滅火炬,節能降耗,保護環境是大勢所趨。沒有環保意識,企業會像火炬一樣‘消失’。”
今天,格爾木煉油廠的風景和驕傲,是花園式工廠,是藍天白云,綠樹清風,是不斷輸送到高原各地的高質量能源。這是新一代石油人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決心和追求。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劉偉民曾在格爾木工作多年,對今天的煉油廠,他的評價是:“清潔生產水平很高,環保工作卓有成效。”
消失的火炬,見證了環保事業帶給一個行業的變遷,見證著一個高效率、低排放、低能耗的時代到來,也必將見證一個環境美好、自然和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