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36-1油田海上石油生產設施。新華社記者 劉宇攝
美國東部時間2010年11月8日上午,位于波士頓查爾斯河對岸的哈佛商學院一間教室里,擁有該院45年教齡的喬伊?鮑威爾教授面對65名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高管說:“今天我將和大家分享和探討一個不同尋常的中國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案例的名字是《中國海油: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公司》……”
中海油的成長故事在這座幾乎和管理學本身歷史一樣悠久的校園被全景式展開。
全球頂級商學院的教學案例中至少有80%來自哈佛商學院,而其中以綜合模塊課程作“全景式”講授的少之又少。從2010年秋季起,中海油即登上這個經典MBA的大雅之堂,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單拿出一項和人家比都不強,但合在一起誰也打不過我們”
中海油最為經典之處,在于它有一些特別管用、別人又難以復制的東西。記者在中海油采訪,每每感覺得到它如影隨形般的存在。
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說:“從能力上講,我們的綜合競爭優勢,可能在世界上都很難找。”這不是他在建成“海上大慶”之后就忘乎所以自詡世界最強,而是對中海油某些具有唯一性競爭力的自信。
比如國企改革中過去認為要改掉的“大而全”“小而全”,國際上相對應的是專業化管理,這實際上是選擇一個環還是一條鏈的問題。“我們已經‘大而全’了,就發展一條鏈。但國際上不認,怎么辦?”中海油服境外上市時候,是10家公司合成一家,什么都有,“我們叫綜合性服務公司,一站式服務”,可國際投行分析員不知怎么分析這一模式,國際承銷商說這干不成,還讓中海油裁掉2000人,“因為你的人均銷售額、利潤達不到國際同行平均水平,用算術就這么算出來了”;傅成玉就跟他們講故事,“用中國國情把這件事講通了”。結果不僅成功上市,還成為國際油公司的一個新的競爭優勢,“就因為什么都能做,所以整體上成本就低。不能做的,找一個外國專業公司當分包商就行”。
人人都知道海洋石油成本遠高于陸上,鉆井船日租金高達15—20萬美元,鉆井平均成本每米10000—12000元,是陸上的6—10倍。“單位成本都很高,為什么我們能降?”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效率高。高在哪?時間用得短——“我們在國內開一個油田要比國際同行少用一年甚至兩年時間,成本就下來了”。差距這么大,在于中海油的集團價值最大化:集團化管理,分別上市,市場化運作,專業化分工,最終股東、國家、企業三贏。這就是“單拿出一項和人家比都不是最強,但是合在一起誰也打不過我們”的道理。
這樣的經典,在哈佛講堂的經典案例剖析中大概很難被宣講;講了,也很難被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