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壟斷堅冰初破 地煉產能股權換油權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5-11-09 來源:經濟觀察報 關注度:0]
摘要:
2015年10月14日,當裝載著5.6萬噸原油的玄武湖號從印度尼西亞緩緩停靠在山東東營港碼頭的那一刻,勒在亞通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通石化)脖子上的鐵鏈終于被剪斷。
這是亞通石化在獲得276萬噸原油進口資質和配額后...
東明石化銷售公司總經理劉忠華認為,眼下
成品油市場形勢低迷,地煉開工率常年在30%-40%,關停部分落后產能對經營業績影響不大。企業一直在使用
中石油的進口原油,淘汰產能、爭取油權是希望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使企業發展得到國家的認可。
但并非所有企業都愿意接受這種換取油權的代價。一位業內不愿具名的人士心存疑慮地說道:“盡管短期看市場低迷,地煉少有擴建意愿,但長期來說企業獲得了進口原油的配額和資質,會否被政府更為嚴格的監管和約束。
而且,地煉從海外自主進口原油存在難以掌控的市場風險。利津石化銷售部部長袁崇敬指出,進口原油品質參差不齊,是否適合企業煉化裝置也是一大考驗。
分析師石琳琳表示,部分地煉企業即使獲得了油權,也不一定會使用,這要看進口原油的性價比。一方面,從國外進口原油,加上運費、代理費,成本很可能會超過
中海油的海洋
油價;另一方面,時間周期通常也要半月以上,需要承受
國際油價隨時波動的風險。
根據檢測,中化弘潤從2015年7月份獲得530萬噸進口原油配額后,至今并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