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供過于求的局面,國際石油需求長期低迷,這導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下跌,波動不定;同時,中東局勢動蕩不安,致使國際石油市場走向撲朔迷離。沙特阿拉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石油儲量約占全世界的16%,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
因此,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其石油政策的調整變動時刻影響著國際石油市場走向,牽動著世界多數國家,特別是石油進口國和出口國的神經。本文以國際石油市場供需關系為主線,從當前世界石油市場入手,分析沙特石油政策的成因、內容和影響,并預測沙特石油政策的走向。
當前國際石油價格“跌跌不休”
國際油價變動是國際石油市場供需變化的“晴雨表”,同時國際石油供求關系是國際石油價格的長期決定因素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因此國際石油需求量增長迅速,超過了國際石油供給增加速度。
這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出現供應偏緊的局面,國際油價持續上漲。1998年12月國際石油價格僅為9.25美元/桶,2000年低于20美元/桶,2003年年初突破,30美元/桶,2004年年9月突破40美元/桶,2005年6月突破60美元/桶,同年8月更是超過70美元/桶,2007年9月突破80美元/桶,2007年10月突破90美元/桶,2008年7月國際油價大幅飆升至147.27美元/桶。
但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長期不能走出國際經濟危機陰影,世界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因而國際石油需求放緩,國際石油市場出現供過于求局面,國際油價總體呈下跌趨勢。
2014年年初,國際石油價格還高于100美元/桶,如
布倫特油價為115.06美元/桶,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
原油價格為107.26美元/桶。但2014年6月份以來,國際油價呈現斷崖式下跌格局。截止2014年11月28日,布倫特油價僅為70.15美元/桶;到2014年12月31日,布倫特油價跌至57.33美元/桶,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為53.27美元/桶。
2015年國際油價跌勢進一步加劇。截至2015年10月10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貨的輕質
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49.63美元,11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2.65美元。因此某些機構感嘆國際油價“跌跌不休”。
此次油價下跌速度之快,跌幅之大,實屬近年來罕見,同時也超出幾乎所有機構預期。但是國際油價“跌跌不休”有其必然性。近年來,美國國內石油需求量停滯不前,非常規能源開發取得顯著進展,因此美國能源進口量日漸減少,美國商業庫存不斷增加,石油出口自6月起,從多年來的10萬桶/日增長到30萬桶/日。此外其他非
歐佩克產油國供應量持續增加,如俄羅斯石油產量持續增加,當前則處于其歷史高位。在國際社會簽署核問題協議后,
伊朗石油產量將大量涌入國際市場。因此,從長期供需關系看,國際石油市場供過于求的態勢、油價“跌跌不休”的局面近期將不會有明顯改觀。
沙特堅持“低油價、不減產”政策的原因
沙特阿拉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同時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石油政策如有風吹草動,國際石油市場波動將如影隨形。在當前國際石油價格“跌跌不休”的局勢下,沙特繼續堅持“低油價”政策,讓國際社會各界疑問重重。各界就沙特的“低油價”政策紛紛進行解讀,但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但筆者認為沙特堅持“低油價”政策有其自身考量,即沙特堅持“低油價”政策是意在延長世界常規石油時代,維護其在常規石油市場的霸主地位。
石油是當今最重要的能源,是現代工業的“血液”,是各國經濟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保障國家經濟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正如E.F.舒爾茨所說:“能源是無可替代的。現代生活完全是架構于能源之上。
雖然能源可以像任何其他貨物一樣買賣,但并不只是一種貨物而己,而是一切貨物的先決條件,是和空氣、水和土地同等的要素。”但是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分布的非平均性,導致了石油生產和消費間的矛盾,形成了石油地緣政治,引發了一系列戰爭和國際沖突,如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長期以來,沙特憑借極其豐富的
石油儲量、巨大的石油產量和高額的石油出口量,成為國際石油市場的風向標。1960年,以沙特為首的產油國建立了“歐佩克”。新成立的歐佩克使國際石油市場由“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并且長時間掌握國際石油市場的主動權。通過歐佩克,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儼然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在地區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兩次石油危機對西方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沖擊,世界認識到對石油過分依賴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