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目標,業界紛紛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充電樁數僅為3萬個,按照充電樁均價每個2萬元,充電站每座300萬元估算,直接市場規模將達到1240億元。
但這千億市場空間并非所有充電板塊企業都有能力分食,大規模的投資和不確定的投資回收期及收益率都給企業資本實力造成了挑戰。
對于致力于布局超級充電站的富電科技而言,登陸資本市場更是其實施未來兩年建設1000座超級充電站計劃的重要前提。9月18日,重組后的威力恒隨即宣布獲得充電樁大單,稱與上海柯雄新能源有限公司簽訂了總金額3160萬元的充電樁專用設備采購合同,出售200臺大屏智能45KW直流樁。
而借政策利好,充電樁上市公司也紛紛在資本市場收獲頗豐,據悉,在10月9日之后的幾個交易日,充電樁概念股集體暴漲。上海普天的股價已經比一個月前翻番。
更多投融資入口打開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對充電站樁建設規模的積極表態,充電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也成為充電樁企業爭相融資的重要動力。《意見》明確指出,在充電樁建設上要放寬準入,通過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一種公私合作的項目融資模式)等方式,為社會資本參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創造條件。企業和個人均可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原則上不對泊位數量做下限要求。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充電設施建設,是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明確的態度,這一次是進一步強調”,張君毅表示,“今后的充電樁建設,公私合營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一定是一個切入點。”
龐雷介紹,富電科技已經積極介入北京地區的充電樁PPP項目,在豐臺、亦莊和石景山,富電科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首鋼以及豐田管委會合作的充電樁建設項目都在迅速推進中。
而來自業界的分析也對PPP模式報以極大期待。認為該模式能提高項目整體建設運營效率,降低交易過程中的各項成本。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補貼力度,加快制定“十三五”期間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財政獎勵辦法。此外,“通過企業債券、專項基金等方式支持充電設施和停車場建設,制定相關收費辦法,放開社會投資新建停車場準許入門檻,允許充電服務企業向用戶收費”的措施也旨在為充電樁建設和運營企業打開新的融資和盈利通道。
政策利好所打開的是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這也使得充電樁相關企業更加迫切地希望加入這場大規模投資中去。
業界分析認為,充電頂層方案已經落地,待充電國標的出臺、電改細則對配售電的權屬明確后,充電樁規模化建設將迎來真正的爆發拐點,由此引發的產業資本潮也將更為洶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