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公司昨日宣布,簽下價值80億歐元(560億元人民幣)的高效燃氣電廠以及風力發電項目的合同,將使埃及的發電能力在現有的裝機容量基礎上提高50%以上。埃及總統塞西和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出席了于當地時間6月3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簽約儀式。
據了解,這些項目將給埃及國家電網增加16.4吉瓦的裝機容量,以支持埃及經濟快速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電力的需求。埃及政府此前表示,通過這些項目,埃及計劃到2020年實現全國發電量增長三分之一。本次訂單規模在雙方今年3月份于沙姆沙伊赫舉行的埃及經濟發展大會上發布的諒解備忘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西門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表示:“通過這些歷史性的合同,西門子及其合作伙伴正通過高效的天然氣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來支持埃及的經濟發展,為埃及的未來創造更實惠、更可靠、更可持續的能源結構。從150多年前西門子首開埃及業務到此次歷史性的簽約,這一直都是我們所做出的承諾。”
電廠生產的電能將分階段接入電網。2017年夏季前將有4.4吉瓦并網,14.4吉瓦的總電量將于融資結束后以及收到預付款之后的38個月全部并網。一旦完成,項目中的三個電廠將成為世界上發電量最大的電廠。
東r�����P�也是課上學員關注的熱點話題,按照科技部等四部委出臺的相關規定,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對消費者提供動力電池等儲能裝置、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質量保證,其中乘用車生產企業應提供不低于8年或12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的質保期限。
而國內許多電池廠家對此卻不以為然,“很難理解8年12萬公里是怎么定出來的,現在國內哪個企業能拿得出8年的數據?”,一位現場的電池企業高管認為,國家制定政策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政策不能落地,或者完全跟行業現狀脫鉤,帶來的效果恐將有限。
研究班授課專家對此表示,與韓日等國家只有少數巨頭企業參與動力電池研發及商業化不同,中國電池行業企業數量龐大且良莠不齊,無論是國家法規還是行業自律,都不足以做到保證動力電池在安全可靠性方面不出問題。因此,制定高標準的行業門檻對于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