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能源局下發《2015年全國光伏發電年度計劃新增并網規模表》(征求意見稿),規劃2015年度全國光伏年度計劃新增并網規模15GW,其中集中式電站8GW,分布式7GW,相比2014年分布式光伏的實際安裝并網量,目標增長幅度引人注目。事實上,進入新年以來,光伏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企業的投資欲望強烈,從上游多晶硅生產企業的情況來看,1-2月份江蘇中能和特變電工均超負荷運行,每月生產量分別達到5900噸和1800噸以上,而其他生產廠商除個別停產檢修外也均維持正常的生產狀態,反映了出下游需求端的繁榮景象。
但是與之相反的是,去年10月份以來,國內多晶硅料價格緩步下滑,自高點累計下跌幅度接近14%,主要原因一方面是“58號文”出臺后引發突擊進口,導致下游企業積累大量多晶硅庫存,故1-2月份仍以消化庫存為主,對國內多晶硅需求疲軟;另一方面,一季度本不屬于光伏裝機旺季,西部地區進入嚴冬,施工難度較大,又逢春節假期,許多項目已基本停工,也導致對多晶硅的需求受限。
保利協鑫能源是國內多晶硅和硅片生產的龍頭企業。根據我們的模型假設,若2015年多晶硅和硅片的平均出廠價格分別下調5%,則對公司全年利潤的影響幅度在20%以上。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未來多晶硅的價格重新審視。
首先,我們預期2015年國內多晶硅市場供需維持緊平衡。需求方面,經計算,2014年國內多晶硅消費量約在20-21萬噸左右,假設由于中國裝機容量的大幅提升,帶動全球新增裝機容量增長以及對上游硅料的需求,那么保守估計2015年國內多晶硅消費量應該能夠上升至23萬噸,同比增長11%。進口方面,2014年多晶硅進口總量為10.2萬噸,較上年增長18.6%,假設“58號文”出臺后加工貿易進口的影響減弱,進口增速放緩至15%,則估計全年進口量約11.7萬噸;國產方面,假設三家龍頭企業均滿負荷生產,則預計保利協鑫、特變電工和大全新能源的產量分別為7.5-8萬噸、2萬噸和1萬噸,合計11萬噸左右,加上進口量,合計供給量約22.7萬噸,全年的供需應能保持平衡。
其次,今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本)》,要求現有光伏制造企業的多晶硅電池和組件的光點轉化率不能低于17.5%和15.5%,新建和改擴建企業的多晶硅電池和組件轉換率不低于18.5%和16.5%。據我們了解,目前國內龍頭企業的硅片轉換率就差不多在18%的水平,因此該政策的出臺實際上提高了上游環節的準入門檻,杜絕了中小企業大幅擴產對行業造成不利影響。而具備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的龍頭企業的多晶硅產能應該能夠獲得優先滿足。
在市場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多晶硅價格理應保持穩定,但是從近幾個月的進口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美國通過加工貿易渠道的進口傾銷是近期多晶硅價格持續微跌的重要原因。根據海關統計,2015年1月份我國多晶硅總進口數量為9.3萬噸,韓國、德國、美國分別占41.5%、26.7%和18.1%。其中,韓國和德國的進口均價分別為20.3美元/公斤和23.5美元/公斤。德國方面,由于其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瓦克化學于2014年與中國商務部協定以不低于承諾價格及相關條件向中國出口多晶硅,所以進口價格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韓國方面的進口價格也與中國國內的多晶硅價格較為同步;但是美國方面則存在傾銷的嫌疑,其1月份的平均進口價格只有15.2美元/公斤,顯著低于行業平均甚至其國內廠商的生產成本。
隨著加工貿易政策的落實到位,美國進口傾銷的影響將逐漸減小,二季度起多晶硅價格有望企穩回升。由于我國對美國多晶硅企業實行高額的“雙反”稅率,所以當地企業主要通過加工貿易的形式往中國出口,1月份時加工貿易占美國多晶硅進口數量96.4%。根據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58號文”規定,“以企業為管理單元的聯網監管企業的加工貿易業務可在2014年12月31日前執行完畢,上述業務到期仍未執行完畢的不予延期,按加工貿易內銷、退運或其他規定辦理”。企業海關報關分為電子賬冊和紙質手冊,前者運用普遍,而后者主要用于非長期固定的進出口貿易。公告中的“聯網監管企業”即是指以電子賬冊制監管的進口企業,所以自2015年1月份起,之前突擊審批的加工貿易只剩下簽訂手冊的訂單。隨著這部分訂單的消化,國內多晶硅廠商受到的進口壓力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