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下探,油價運行區間下移已成為業內共識。盡管由于套期保值和長期合約的存在,低油價對實體供應的沖擊尚未顯現,但對于原油上游投資和長期供應的抑制已初露端倪。
近期,國際大型石油公司紛紛調整經營策略,在投資領域實施“瘦身”戰略,并削減開支。例如,因獲利能力存疑,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決定推遲投資北海Snorre油田的計劃;雪佛龍也正在重新評估北海Rosebank項目的經濟效益;道達爾將無限期擱置高成本的加拿大油砂項目;康菲石油決定將2015年開發鉆探開支削減23%至50億美元,特別是推遲了在北美頁巖氣等非傳統項目的投資;美國油氣勘探與生產商大陸資源公司則在2個月內連續兩次宣布下調2015年投資預算,從開始的52億美元降至27億美元,降幅接近50%。未來,暫時擱置或延緩部分投入大、難度高的項目以及優化現有資產配置、剝離非核心資產將是石油巨頭們戰略調整的重點內容。
究其原因,一是低油價利空石油公司盈利前景,其融資成本迅速攀升,隨著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60美元附近,彭博能源公司債加權平均收益率已攀高至11.2%,這大大加重了石油公司的財務成本負擔,不得不削減投資支出;二是在油價下跌和OPEC堅持不減產的背景下,成本相對較高的美國頁巖油、加拿大油砂等非常規石油的經濟性開始下降,因此在產能削減進程中首當其沖。
目前國際石油市場已由完全壟斷向寡頭壟斷市場轉變,全球可調節的供應主要集中在OPEC與北美頁巖油。占有成本優勢和市場支配地位的OPEC如果貿然單方面減產,很可能會丟失市場份額,減產效應也會因頁巖油增產而無法顯現。正因為這樣,沙特近期多次作出不會減產的強硬表態。12月21日,沙特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表示,即使油價跌至20美元一桶,該組織也不會減產。分析認為,沙特此舉旨在化解各種高成本原油的威脅,主要是美國的頁巖油和加拿大的油砂,也包括巴西和北極的深海原油等。
中金公司發布的報告估計,當前全球原油供應過剩約為120萬桶/天,如果OPEC繼續不減產,供應過剩將主要依靠美國頁巖油減產來出清。
上游投資減少、產能削減有利于平衡供需、穩定油價。中金公司認為,實際供應增速下滑將是調整預期、油價企穩的信號。長期來看,隨著更多的頁巖油等高成本項目的退出,油價的波動中樞將從原先的90-100美元/桶下降至70-8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