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策制定的頂層設計,光伏行業的自律也應該跟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光伏終端應用作為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自身的規范和標準必須達到其應有的水準。
從西藏送電下鄉、金太陽工程、特許權招標,到青海光伏電站搶裝,一直到今年推出的14GW裝機目標,中國國內光伏終端應用市場的發展勢頭,一浪高過一浪。
高速發展的背后,既有“雙反”等外部因素,也有國內光伏技術、設備及應用水平日趨成熟的內部原因。盡管如此,作為一種新興的發電技術路線,光伏的成本仍未達到業界期盼的“平價上網”水平,政策激勵依然還是光伏應用的重要推手。
在這樣一種局面下,除了政策制定的頂層設計,光伏行業的自律更應該跟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筆者認為,光伏終端應用作為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自身的規范和標準必須達到其應有的水準。但目前來看,業內在許多方面都遠遠還做得不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價格與質量
以汽車行業為例,一種事故頻出的型號肯定是無法得到市場認可的,質量問題會極大地打擊廠家的市場銷售份額和品牌,汽車行業對于產品質量,有著嚴厲的標準及行業評判規范。
雖然光伏電站、“金太陽工程”抑或是大型光伏并網電站的質量問題也不時得到曝光,但在業內,大家談論得更多的似乎是價格,盡管價格已經很透明了。
不過,光伏業內似乎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在各種招標場合,頻頻報出的設備和工程低價,總是讓人放心不下。俗話說,“一分價錢一分貨”,明顯偏離市場合理價格水平之下的造價,這樣的設備和工程,質量如何保證?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擔心的問題。
搶裝潮
搶裝潮在光伏業內并不罕見,歐洲特別是德國,在補貼出現變動時就有過幾次搶裝。國內第一次大規模的搶裝潮出現在2011年的青海格爾木,當時是因為1.15元/度的上網電價僅給予當年并網的項目。去年年底國內的搶裝潮,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而今年上半年,格爾木或仍將出現搶裝現象。格爾木當地要求,獲得青海省2014年首批“路條”的7家業主單位,必須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基礎工程及電池板安裝,并基本具備并網發電條件。共計370兆瓦的項目,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完成,不搶裝又能如何?
搶裝,即意味著趕工。在工程建設中,趕工,往往就會不顧客觀條件趕進度、壓工期,很容易出現邊設計邊開工、重大設計變更不規范、工程質量管理不嚴等問題,給工程安全和長期質量帶來隱患,使得“安全、質量”成為空談、現場監理成為虛設。
光伏項目會不會成為又一個“形象工程”?
在中國,“形象工程”往往會成為“豆腐渣”工程的代名詞。
技術進步
從本質上講,光伏仍然是個技術不斷更新的新興行業。在不斷增長的裝機背景下,如何給新技術留存發展空間,或許是光伏從業者和政策決策者都需要認真考慮和面對的事情。
在組件價格占總項目造價50%~60%的情況下,多晶硅組件因其優良的性價比成為市場主流,這無可非議。但是,新技術因其無力進行必要的市場示范以獲得技術成熟和成本降低,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薄膜和聚光以及光熱發電,因技術處于發展階段,暫時無法進行有效的市場競爭。
單晶硅也存在類似問題,國內項目往往多采用多晶硅組件,而從性能和長期穩定性看,單晶硅組件應該更有優勢。
跟蹤支架則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技術。在國內早期的光伏市場推廣中,把沒有機械傳動部件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一個優勢大力宣揚。但是,跟蹤器的技術也在日益成熟,國外的大型電站已大量使用跟蹤器。在光伏組件轉換效率一定和不同的地理條件下,不同形式的跟蹤器能夠提升10%-30%的發電量。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等到國外技術成熟后我們再搞引進,付出的不僅是高昂的引進成本,還將因缺乏必要的技術積累而失去市場話語權。
項目貸款
在光伏項目建設中,聽到比較多的是:政策雖然不錯了,建設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了,投資回報率也相當好了,為什么還是不容易拿到銀行貸款?
光伏項目以發電為單一收入來源,資金回報期比較長(一般在10年左右),銀行3~5年短期貸款的還款要求顯然與項目的現金流不相匹配,而能夠提供10年以上長期貸款的銀行卻少之又少。加上銀行往往要求土地抵押、項目母公司信用擔保,而不能以項目本身擔保,又憑添了貸款難度。
這個問題在分布式項目中尤其突出。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銀行、電網、保險等多方面的配合,而多部門的協調向來是中國各類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痼疾。
認證體系的建設
一個行業的成熟,不單是技術成熟、市場成熟,還意味著整個行業體系的完整和健全。在光伏行業中,第三方檢測是應該引起重視的重要環節。
在出口光伏產品中,根據國外客戶的要求,我們必須拿到對方要求的第三方檢測報告。但在國內項目建設中,以低質量產品進行項目建設的不是少數情況。而在項目建設完成后,對項目工程本身進行第三方檢測和后評估的更是不多見。
在項目業主更多關注于造價和成本,對設備質量和工程質量要求不高,進而最終影響發電量的情況下,如何保障項目本身的投資回報?又如何要求銀行給予貸款支持呢?
決定一個光伏項目質量的因素,除了組件、逆變器等設備因素以外,筆者認為,EPC建設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國內,專業的EPC建設方應有品牌建設的意識。將來光伏電站在金融、保險等機構進行項目風險評估中,除了對組件等設備的要求外,誰來進行項目建設也將會是極其重要的考評因素之一。
保險和融資
在國內銀行貸款難的現狀下,積極發揮金融市場本身的創新能力日益引起關注。有踐行“眾籌“模式的,有呼吁開放保險機構、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進入的,不一而足。
筆者就了解到,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在拿到項目后,先發行一個短期金融產品進行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再成立一個基金來買入項目并長期持有。
金融市場中,風險和收益向來是一對孿生子。在金融創新產品背后,必然是成熟的風險控制機制。如果光伏項目的財產保險和發電收益保障得到保險業的全面支持,金融創新將能夠有效的解決融資問題。也就是說,光伏項目本身即成為優良的金融產品。沒有提到“資產證券化”嗎?——這里說的就是資產證券化。
運維問題
作為一個長達20年的運營項目,光伏發電的運維問題早晚會得到市場的重視。在解決融資問題后,投資方一定會關注項目的資產回報,保險方也必然關注項目的可靠運維,不然發電量如何保障?
值得欣喜的是,發達的IT業給光伏電站運維方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運維解決方案,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非常不錯的針對光伏項目運維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另外,因光伏本身是靠天吃飯的營生,組件表面維持較高的潔凈度是光伏系統正常發電的最起碼的要求,自動清洗設備也日益受到光伏運維市場的青睞。還有,新能源 (風電、光電)限電和補貼拖欠,不久將不再是困擾業主的問題了。
新能源是“垃圾電”的論調可以休矣!“垃圾電”不好,難道“霧霾電”好使?
特色的分布式
今年中國光伏終端市場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家發改委給了集中式光伏6GW、分布式光伏8GW的建設指標,其力推分布式光伏的用意不言而喻。但是,市場對此反應卻是,紛紛上馬以西北地區為主的大型集中式光伏項目,分布式項目開工的反而比較少。
為什么分布式光伏不受市場待見?
筆者認為,其中國特色的自發自用政策應是根本原因。因無法預測用電狀況,必然帶來項目投資回報難以準確評估,同時帶來了項目本身的風險,也衍生了融資問題。
如果不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分布式恐怕難有前途。
市場前景
以中國今年的14GW光伏裝機目標而言,僅光伏終端應用環節就將產生投資1000億元以上。從投資角度看,這已經是個有一定規模的行業了。
在最近的一次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發展清潔、高效、智能的能源,將在西北建設新能源發電基地及配套的送出線路。
這些信息意味著,光伏發電作為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中國光伏終端建設將迎來新一波利好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