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期間,嚴格控制新布點、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結構調整將是石化行業發展的重要主題。
當各大石油企業的負責人齊聚國家發改委,共同探討“十二五”重大石化項目規劃布局時,南方諸省的“柴油荒”正在一天天發酵。
未來布局規劃與現實“油荒”的戲劇疊加,讓人們不得不去深入思考這兩個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問題。它至少告訴我們下面幾個結論。
第一,石化產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盡管“
十一五”期間石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除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幾個月外,行業產值增速均在20%以上。全行業總產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品種較為配套、基本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強大工業體系,支柱產業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但是,所有這一切與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仍顯得大不協調。現實告訴我們,中國石化產業的整體實力仍然脆弱,經不起風浪,經不起沖擊,動不動就“油荒”、“氣荒”,令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心驚肉跳。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十二五”期間石化產業有待大發展,中國石化行業仍然處在一個有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當務之急,應是提前部署、提前規劃、提前布局,更重要的則是科學部署、科學規劃、科學布局。汲取改革開放30多年石化產業高速發展中積累的各種經驗教訓,特別需要高度重視資源、安全、生態和環保等方面的問題,從規劃布局開始,充分考慮到石化產業的特殊性和生產經營的特殊規律,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
第二,節能減排仍然是我們最大的“軟肋”。
年底將至,“十一五”即將收官,分解到全國各地的發展指標幾乎都可以順利超額完成,唯有五年的節能減排目標成了全社會人人頭疼的“攔路虎”。“十一五”的指標不過是單位GDP能耗降低20%,各地就紛紛使出拉閘限電的“混招”,難度便可略窺一斑。而按照中國政府的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降低40%~45%。也就是說,“十二五”的節能減排任務更艱巨。
石化產業既為社會發展提供能源,本身又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業,節能減排的壓力同樣十分嚴峻。長期以來,石化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國石化行業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三高”現象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從自身的發展規律看,石化產業屬資源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產業集聚的要求很高,分散的產業布局將割裂產業上下游之間的聯系,削弱產業的發展后勁。另外,石化產業對安全、環境的要求很高,產業布局分散,將不利于建立公共環保、消防設施,從而不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有鑒于此,我國石化產業的布局調整勢在必行。“十二五”期間,嚴格控制新布點,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結構調整將是石化行業發展的重要主題。
第三,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已經刻不容緩。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供應絕非無限,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能源安全成為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頻頻的“油荒”、“氣荒”一而再再而三地敲響了警鐘。
對于石化產業而言,就是要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要求,按照國務院調整和振興規劃確定的原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有效供給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托大型企業和產業基地,按照煉化一體化、園區化、集約化模式和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安全生產的要求,優化產業布局,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努力建成2~3個具有世界水平的產業基地。
具體來說,“十二五”期間,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的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全國煉廠平均規模超過600萬噸/年,乙醇裝置平均規模達到60萬噸/年以上,全國石油和化工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達到10個以上。
頂著“油荒”的壓力,探討未來五年的發展布局,整個行業的擔子都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