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之路面對的巨大挑戰
采訪中,許多專家表示,未來10年,先進能源裝備仍是支撐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但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要從能源大國向能源裝備強國邁進,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其一,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分散,基礎研究與示范應用嚴重脫節,制約了能源裝備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用。專家們認為,現行體制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像“撒芝麻鹽”一樣,沒有突出能源裝備前沿基礎的重點技術重點研發,在產業化應用方面也不容易發揮行業部門的作用。
其二,能源裝備研發投入不足,政府主導地位不明顯。美國提出了將研發投入提高到占GDP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美國能源部一年投入200多億美元,力爭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突破。歐盟宣布在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國家能源局兩批研發投入加在一起才17.2億元人民幣,與國外相比差距懸殊,投入明顯不足。
其三,在推廣應用首臺套能源重大技術裝備方面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據了解,不愿使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已成慣例,即便是急需的裝備或國內已具備較高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裝備,不少用戶仍以各種借口拒絕使用,或人為設置各種障礙,增加國產能源大型裝備進入市場的門檻。國家雖然在幾年前就出臺鼓勵自主創新的首臺套裝備由政府首購和訂購的制度,但執行起來障礙重重,而國外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稅收、政府的支持補貼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政策。
其四,我國能源裝備產業產能過剩已初步顯現,而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對此,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隋永濱告訴本刊記者,如同火電設備一樣,核電設備也有飽和的那一天,“由于將核電產業視為繼火電之后的又一巨大市場空間,相關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高亢的熱情,鉚足了勁大干快上,使得該領域已呈現產能過剩苗頭。”
根據國家規劃,我國已形成了東北、上海、四川三大核電裝備制造基地,核島大型鑄鍛件、壓力容器、主管道、核級泵閥、吊環等關鍵設備已形成適度競爭。盡管如此,仍然出現了另起爐灶、一哄而起的現象。“各地不宜再提新的核電裝備制造基地,已完成國產化并已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的產品也不宜再重復投資。”隋永濱提醒說。
目前,二代改進型核級泵閥已經有十幾家企業具備制造能力,開始在市場上拼價格了。又如天然氣長輸管線大型全焊接球閥,國家已安排3家企業投入巨資研發生產,但現在全國至少有十幾家企業依然在繼續買設備、上能力,可謂“四處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