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國家周刊》消息 近年來,業界對能源領域內的改革期盼多處在一種“半饑渴”的狀態中,管制與壟斷的壁壘仍然堅硬。
新一輪行政審批權的取消與下放,讓業界看到了破冰的曙光。8月底,中石油腐敗窩案發生,反腐重拳也被視為破除壟斷利益干擾的機會。
相比油氣上游行業改革的步履維艱,下游領域的改革在新一屆政府組建初期取得較大突破。2013年3月16日,國家發改委頒布的最新成品油價格機制,作出了三點重要改革:縮短成品油調價周期;取消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調整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
經過上述舉措,新機制在一定種程度上趨于市場化,行政指令色彩大為淡化,成品油價格機制中存在的調價周期長、調價所需價格波動幅度大、與國際油價脫節、價格只升不降等問題大為改觀。國內成品油價格對國際油價的變化更為敏感,油品價格調整成為常態,市場投機囤貨大為減少。
不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仍未完全實現市場化調節,業內稱為“半市場化”改革。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壟斷格局并未打破,政府對價格仍然握有調控權。三大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為成品油的定價基礎,但三大原油市場的比重和選取油品品種如何分配,外界難以知曉。
國家發改委表示,今后國家每年將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運行情況進行評估,并再作適當完善。建立國內與國際市場連通、具有重要定價影響力、以中國原油為標準產品的石油現貨和期貨交易市場,政府有關部門不再直接規定成品油價格,改為在石油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時采取臨時性干預措施。
這一表態若得以實施,能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又將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