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烏兩國政府還簽署了《中烏天然氣領域擴大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根據該文件,雙方將采取積極措施實現烏茲別克斯坦管道輸氣系統與中烏天然氣管道系統相連接,中烏天然氣管道也是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一部分。
據霍爾果斯海關統計,截至2010年6月1日北京時間零點,中亞天然氣管道累計輸送進口天然氣總量達13.54億標準立方米。目前,中亞天然氣已經成為西氣東輸二線的主供氣源。按照計劃,西氣東輸二線將于2011年底實現全線通氣,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將很大程度上緩解國內的天然氣需求缺口。
管道改變能源消費結構
在海外找油、找氣,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機下油氣資產價格相對較低的時候,中石油收獲頗豐:與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國的油氣公司簽訂了一批油氣合作協議,與BP公司聯合中標了伊拉克魯邁拉油田開發權,該油田剩余可采儲量比中國國內全部剩余可采儲量還多;與法國道達爾公司和馬來西亞石油公司聯合中標哈法亞油田的開發與作業權,以153億元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等等。
解決國內的能源需求缺口,除了獲得穩定的油氣資源供應,管道建設更是要先行一步。
中俄原油管道在2009年全面開工建設, 預計2010年底建成投產,2011年開始輸油,年輸油量預計為1500萬噸。
預計投資約25億美元的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西起緬甸西海岸實兌港,經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從云南邊城瑞麗進入中國境內,最后抵達昆明。這條并行的輸油輸氣管道能夠達到每年輸送原油2000萬噸、輸氣120億立方米。
在今年5月下旬北京科博會上,中石油管道局經理張英良透露,西氣東輸三線工程目前已經列入議程,將于二線完工后開始建設,三線管道仍然以中亞氣源為主,首站為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途經甘肅、寧夏、陜西等,最后進入廣東境內,設計年輸氣能力為300億立方米。
張英良還預計,10年間,中石油將規劃建設總長度約4萬公里的油氣管道。其中,天然氣管道長2.5萬公里以上,成品油管道在1.1萬公里以上。
根據統計,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的輸送能力已經是10年前的8倍,也改變了一些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如北京市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已經從陜氣進京前的0.4%提高到了11%,而上海的比例也達到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