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讓一切皆有可能
盛行了幾十年的“石油資源終結論”,以及同樣著名的“石油峰值論”,讓油氣行業的人們面對“來勢兇猛”的替代能源產業而心情復雜——石油時代不會結束!那么希望在哪里?
萊昂納多•毛杰里給出的答案是:技術可以讓一切“皆有可能”。在這位意大利埃尼集團高級副總裁看來,上述兩種“論”,都具有一個共同的誤區,那就是,未能認識到把資源轉換成儲量過程中價格、成本以及技術因素的重要性。
他認為,資源和儲量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可能低估了真實的儲量。事實上,一旦新勘探技術得以確立,人們能夠開采的石油比最初預計的更多。
深海開發中對尖端科技的要求最具挑戰性。以墨西哥灣為例,其海床上覆蓋著厚厚的鹽層,這些鹽層厚度并不均勻,有些地方甚至深達15000英尺,很容易將探測波反射回來,使得地質學家難以繞過鹽層發現下面是否含有油氣構造。
但近幾年來,隨著3D地質成像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處理速度的提升,石油公司已經能夠清楚地了解墨西哥灣和巴西近海深度達10000英尺的海底鹽層之下的情況?朔说叵蔓}層這一障礙后,石油工業界接連獲得了幾個離岸深水區的發現。但在15年前,這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而且,在對現有的昂貴技術進行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成本將得到降低,今天難以開采的油氣資源也許到未來將變得容易開采。例如,在1970年代,北海石油的開采被認為是全球最困難和最昂貴的。但是僅僅在生產開始以后10年,開采的成本就減少了一半。
因此,中國要實現從300米作業水深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雖然只是在數字后添了個“0”,但在技術難度、投資額度上將是一個質的飛躍。而一旦突破了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進而形成產值,則深水油氣開發的成本也將隨之下降。
令人憧憬的是,在周守為看來,今后中國南海上10多個氣田的天然氣產量,和未來深海開發技術帶來的產量,再加上從國外進口的LNG產量,足可撐起中國天然氣市場的半壁江山。屆時,尖端技術與大規模開發使成本大幅降低,南海天然氣將與陸上天然氣“雙劍合璧”,使中國真正進入天然氣時代。
以荔灣3-1氣田為例,該氣田的總投資達350多億元,其目前的天然氣產量為36-38億立方米,但海底管線的輸送能力是120億立方米,因此該氣田的總體設計能力將達到120億立方米天然氣 /年。
同時,該氣田僅300多公里的輸送距離遠遠小于西氣東輸近萬公里的距離,可較大幅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氣市場規模日益龐大,珠三角、長三角與日俱增的需求量,為占有區位優勢的南海天然氣提供了絕佳的市場。
為研發配套設施,中海油在青島已經建成了同時適合于深水與淺水的重大工程場地;而在珠海的高欄港,一個更大的深水場地也已經開工并正在建設之中,其規模比前者還要大兩倍。中海油希望把荔灣3-1氣田的生產設備都放在此處建設,因為這里毗鄰南海,可以在未來成為中國深海開發力量向東南亞甚至全世界輻射的基地。
站在南海之濱放眼整個東南亞,中國在近海油氣田開發和稠油的全套開發方面已處于“領跑者”的位置。但現在的問題是,東南亞的國家都在和國際石油公司合作,而外國公司手上掌握的技術要比中國更加先進。即使這些技術不一定在該國的國家公司手中,但他們卻正在南中國海使用這些技術。因此,周守為才有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盡管981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中國不只需要一條981,更需要一支深水船隊。”